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课本习题解答一、P2“交流与讨论”(1)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原子核外的电子数增多;(2)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3)第1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2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二、P3“观察与思考”1.8、18;2、8、18、322.0、2或8;2n23.周期数123填充了电子的电子层数123同一周期中,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8逐渐增加。三、P61.第三周期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金属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强;各元素与氢气化合的条件由难变易;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渐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渐强。2.同周期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价和负价是由低到高呈现规律性变化。四、P7“交流与讨论”1.第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和化合价的变化与第三周期相似。因同一横行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等。2.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金属元素(Li、Na、Be、Mg)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非金属元素(O、S、F、Cl)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稀有气体元素(Ne、Ar)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3.在第二、三周期中,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小。五、P8“你知道吗”元素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一般来说,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决定元素性质的变化,即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有关。因此,元素周期表中,随着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也呈现周期性变化,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同一周期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渐小,原子核吸引最外层电子能力逐渐增大,因此,原子的得电子能力渐强,失电子能力渐弱。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六、P9“观察与思考”1.在周期表中,元素分成了七个周期,七个主族,七个副族,一个第Ⅷ族,一个零族。元素周期表7个周期3个短周期一、二、三周期,元素种数分别为2、8、83个长周期四、五、六周期,元素种数分别为18、18、32一个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现有元素26种族主族(7个)ⅠA~ⅦA副族(7个)ⅠB~ⅦBⅧ族(一个)表中的8、9、10三个纵列零族(一个)表中最右边2.从元素周期表中可以了解下列有关信息用心爱心专心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核电荷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最外层或次外层电子数。3.元素名称周期数族序数氮2ⅤA硫3ⅥA钾4ⅠA镁3ⅡA氖20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8-最高价。4.名称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化学性质溴7+7非金属性强氖80性质稳定钾1+1金属性强七、P10“交流与讨论”同一主族的元素,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核外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活动与探究”1.ⅦA元素单质与氢气化合时由易到难,且其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弱。所以ⅦA元素,随着核电荷数增大,非金属性渐弱。2.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应在周期表的左下方,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应在右上方(惰性元素除外)。沿着周期表中硼、硅、砷、碲、砹与铝、锗、锑、钋之间画一条虚线,虚线的左边是金属,右边是非金属元素。由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因此,位于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八、P12“练习与实践”1.(1)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氟。(2)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Cl;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Cl。(3)砹;砹(4)锗2.(1)地壳中含量较大的三种元素:O、Si、Al。其中O位于第二周期ⅥA族;Si位于第三周期ⅣA族,Al位于第三周期ⅢA族。(2)人体组织中的三种主要元素为C、H、OC位于第二周期ⅣA族H位于第一周期ⅠA族O位于第二周期ⅥA族(3)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两种微量元素是Fe和Zn。3.(1)镧系元素位于第六周期ⅢB族钪(Sc)原子序数为21;钇(Y)原子序数为29(2)略用心爱心专心4.钙原子结构简图为Ca易失去电子,是活泼的金属元素。(1)K>Ca>Mg(2)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K>Ca>Mg5.(1)G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As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2)Ga,+3;As,-3③SiC6.略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