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辞赋的特点。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背诵《桃花源记》导入新课。二、陶渊明简介指名学生读注释①及课文后附文《陶渊明的典型意义》教师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三、文体简介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四、诵读课文,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全文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韵脚字明确韵脚字第一节押uì韵韵脚字“归”、“悲”、“追”、“非”第二节押三个韵:①ì、uì韵脚是“熹、微”②un韵……“奔”“门”“存”“樽”③an韵……“颜”“安”“关”“还”“桓”第三节用一个韵ou韵脚字有“游”“求”“优”“畴”“舟”“丘”“流”“休”第四节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籽”“诗”“疑”。五、再读课文,理情思路师生共同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六、三读课文,背诵课文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研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归纳基本的文言知识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二、文章品读1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明确: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②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的和谐纯净之美。③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效野”四个小层次。2如何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反映出陶渊明恬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平和的田园生活让他心情舒畅,自由的乡野万物令他感到赏心悦目,妙趣横生,陶渊明为找到了身心的归所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作者为以上的获得付出了埋葬青年时代“大济苍生”的现实奋斗的代价,在抛弃让他彻底失望的官场时,他也告别了自己昨日的梦想。所以陶渊明一面痛下决心“归去”。一面要安慰自己“奚惆怅而独悲”。当他饱览山川秀色时,焉知一朵“无心”出岫的云不会令误入“迷途”的作者触景伤怀;当他在遁世的隐居生活中怡然自得时,有时也要用琴和书来“消忧”。这位自认“寓形宇内复几时”的诗人,需要忍受因调整失落的心理、重新为理想和现实定位而带来的痛苦,尽力说服自己乐天知命,“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总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露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三、文言知识总结归纳(l)通假字:衡(横)景(影)(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①觉今是而昨非②悦亲戚之情话(4)词类活用①策扶老以流憩(名作动,拄着)②园日涉以成趣(名作状,每天)③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名作动划着)④善万物之得时(意动,以……为善)⑤乐琴书以消忧(意动,以……为乐)文言句式(l)被动句(先提名学生口译,教师点拨句式特点)既自以心为形役……(既然是自愿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修……“为”表被动)(2)疑问句(提名学生口译,教师点拨,重点点拨疑问词的用法)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要独自愁闷悲伤呢?)②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都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③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