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双手》教学设计《一双手》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读书学字解词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生字词以及重点词语的意思。2、了解张迎善的手的宽大、粗糙、有力、勤劳等特点。3、体会张迎善无私奉献的精神。4、学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教学难点:通过数字,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一双手”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学了《一双手》这篇文章,今日我们将更加深化地认识姜孟之笔下的这双手,看看他的手有什么特点?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昨天的学习情况。(出示词语)谁同意把这些字词大声地读一读。(相机处理“惺忪、镐、垧”的意思,解读形声字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裹”)3、你知道本文写了谁的一双手吗?谁能根据提示完整地回答。(出示课件)二、细读“一双手”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究竟有怎样的与众不同呢?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语句。(出示读书要求)2、说一说在你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那句话看出来的?(出示课件)a、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导读:你见过老松木吗?是怎样的?(粗糙)而作者说张迎善的手“活像半截老松木”,你能给“活像”换个词吗?而这更加说明张迎善手的——粗糙。读句子。(出示老松木和手的对比图)你见过这样的手吗?你呢?……我也没见过,见到这样的手,你感到——惊讶。把你感受送进句子中读一读。这一句结束时用了(!),足以说明作者的惊讶之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b、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导读:你通过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发现张迎善的手是“有力”的?(紧紧),带着你的发现再读一读句子。齐读。c、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导读: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手,是什么颜色的?而张迎善的手为什么是木色的呢?(出示手的图片)看着这双木色的手,你感到(惊讶)。依旧是惊讶,把我们的惊讶之情再次送到句子中吧。读句子。d、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导读: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方?(坚硬)读句子。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比方的手法使句子更形象、更生动。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手,哪儿有老茧,为什么张迎善的手布满了老茧,为什么呢?由于长期植树,这双手才会像鼓皮一样硬,才会布满老茧啊。再读句子。e、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导读:这段话重点写了张迎善的左手大拇指,为什么他的大拇指没有指甲?张迎善栽树仅仅是上下插几次吗?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他会怎么做?读句子。这里有一个“刻”字,为什么作者不用“画”“描”等词呢?读句子。请同学们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再读。f、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导读:我听到大家很自然地强调了“大”,到底张迎善的手大不大呢?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来量一量自己的手,看看自己的手有多大?谁同意再读一读,把手大的特点通过读体现出来。3、同学们,看着这些板书,你想说些什么?(与众不同)4、我们平常见到的手,有的纤细,有的漂亮,有的白皙,有的柔嫩,而张迎善的手却是(板书),为什么他的手会如此与众不同,让我们惊讶呢?同学们想一想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你们先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一下。5、通过数字理解张迎善的手所做得贡献。栽一棵树就得往土里插(三四次),就算三次吧,张迎善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那手就得往土里插一千多次,十天二十天呢?他总共栽了多少棵树?(26万多棵),就算26万棵,手得往土里插(3×260000)780000次。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张迎善造林、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总共77。5垧,就算77垧吧,东北的一垧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5亩,总共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