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设计: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教学重点】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主要变法措施。【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背景: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三冗”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增设官僚机构(实行一职多官,每年又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冗官扩充军队(灾年将流民收编入伍;为应付辽和夏的侵扰,在边防屯兵;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禁军频繁调动,形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冗兵养兵养官战争赔款(由“冗兵”“冗官”带来的财政开支大激增;统治者奢侈腐化:大兴土木等;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冗费积弱:冗兵----军队战斗力弱,素质低下2、社会矛盾的激化(内忧外患)A内忧:(统治危机)(1)原因:大量土地被兼并,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北宋统治集团的矛盾尖锐化。(2)结果:各地农民、士兵起义给北宋统治阶级沉重打击。B外患:(边境危机)北宋对辽采取被动防御的方针,北宋在檀渊打了胜仗,却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与西夏的战争大多失利,屡战屡败。3、庆历新政失败,但为王变法铺平道路(二者内在联系)1积贫3、育才—选拔有用人才项目内容评价富国(理财、中心)均输法发运使了解各地生产和宫廷需求,就近采购,以节省费用。限制大商人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纳税户负担减轻,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市易法在开封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抵押品赊销,半年交利息。限制大商人操控市场(投机倒卖),政府财政收入增加。青苗法政府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夏秋)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利息。农户免受高利货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局限:强制借贷,利息高,负担重。(对百姓和国家有利)募役(免役)法废除按户轮流当差办法(差役法),政府按户征收免役钱钱雇人服役。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局限:对贫苦农民是沉重负担。农田水利法鼓励各地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根据土地肥瘠交税限制官僚豪绅地主隐田漏税,增加政府收入强兵将兵法精简固定禁军,设将官训练改变更戌法中兵将分离脱节,提高军队战斗力保甲法把农户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闲时练兵,夜间轮流值班。战时编入军队作战加强对人民控制,抵御辽夏进攻,减少军费开支。保马法废牧马监,民户代养官马,给予优惠政策降低政府开支和马匹死亡率军器监法专门管理武器制造提高武器数量和质量改革科举废除死记硬背,改以经义取士培养实际有用人才2育才整顿太学(改革科举)重新编教科书,《三经新义》作为必读教材传播革新思想四、评价:1、影响(作用):A、进步性(1)一定程度改变积贫局面:①增加政府收入②抑制豪强地主兼并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2)改变积弱局面:增强军事力量,扭转西北边防被动。(3)选拔有用人才,推动教育发展B、消极性(不足):(1)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指导思想)(2)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靠行政手段),缺乏策略,过于急进2、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改革3、实质:对封建生产关系和统治政策的局部调整4、失败原因:1、损害大地主、大官僚(守旧势力)利益,遭到强烈反对(主要原因)2、宋神宗动摇,两次罢相。宋神宗死后,保宗派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3、急于求成,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基础检测反馈】(A)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不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吏治腐败B.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D)2.北宋中期社会问题严重,下列各项不属于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是A官僚机构膨胀,形成“冗官”的弊端B“冗兵”问题和军队战斗力的下降造成积弱局面C“冗费”使国家财政出现了严重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D宋仁宗接受范仲淹等人主张,推行新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