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传状—段太尉、方山子传》上课时间2012—()—()编号015教学目标1.掌握古文句式句法及文言词汇等。2.理解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教学重点1.掌握古文句式句法及文言词汇等;教学难点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教学过程学法点拨第一课时段太尉逸事状教学要点1、掌握相关文言知识,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2、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及“逸事状”知识导入。二、熟读大致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特殊句法1、学生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法:2、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三三、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课文是如何记叙段太尉的“逸事状”的?学生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全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即第一个事件:勇服郭晞。第二段即第二个事件:仁愧焦令谌。第三段即第三个事件:节显治事堂。第四段交代写作本文的时间、原因及材料的来源,以说明逸事状内容之不谬。2、思考讨论:本文的结构如何?是怎样把三件逸事串起来的?学生讨论后明确:3、思考:试归纳总结本文讨论后明确:4、检测:《高中同步导学》除课外文言阅读外全做。四、1、总结归纳本文的人物性格和写作技法;2、讲解讨论《高中同步导学》上的作业。(一)、人物性格分析研讨:课文写了段太尉的几件逸事?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1.诛杀暴卒刚正沉勇2.代民偿租仁慈宽厚3.拒收贿赂清廉正直(二)、写作技巧分析1.文中写焦令谌如此骄横,其作用是什么?讨论后明确:反衬,从而表现作者褒贬分明、爱憎强烈的感情。第二课时《方山子传》教学要点: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二、写作动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三、研读课文;1、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呢?明确:(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6、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四、概括主旨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五、学生口述译文布置作业1.2.板书设计: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