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上古三代:夏、商、西周教学目的: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历史和相关考古发现的讲授,使学生理解这一时期既有列国的“平行发展而又相互竞争”,同时一个广大地域范围中获认同并被遵从的中心权力正在形成和发展,相继获得这一权力的商王朝与西周王朝在制度建设和与国家统治合法性相关的意识形态建设上,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藉此,“中国”的观念、华夏族的凝集融合、礼乐文明,对后世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寻觅中的夏王朝第二节东亚雄邦:商第三节文明的奠基:西周教学重点: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关于夏文化的争论;商朝国家的发展;商代青铜文化;西周制度:分封、宗法、井田等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夏商周三代关系;三代制度变迁、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意义;西周礼乐文化。教学难点:二里头文化与传说中夏文化的关系;商朝历史的考古学证实;夏商周三支人群平行发展而相互竞争的关系;西周分封、宗法、井田等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三代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教学手段:PPT课件;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第一节寻觅中的夏王朝一、文献中的夏朝在文献中被描写成一个王朝的历史:有夏、时夏、夏氏、夏王、夏邑、夏后、夏桀a)《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详细的王朝世系: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孔甲-皋-发-癸…扃-厪--b)世袭制的最终确立:钧台之享(有扈氏知义不知宜)——太康失国……(后羿、寒浞)……少康复国从此后世“国家统治的合法性”便与此密切相关c)相关王朝的史事:孔甲乱夏、桀克有缗以丧其国等d)记载有王朝延续的时间:《史记索隐》:“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1e)文献中夏人有相对集中的活动区域:晋南“夏墟”——汾、浍、涑水流域;豫西洛阳平原——伊、洛、颍水流域禹居阳城。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左传·定公四年》)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国语·周语》)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谿之阳,庐睪在其北,伊、洛其南。(《战国策·魏策》)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史记·周本纪》)二、与夏史有关的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以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Bc2100~bc17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颖、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bc1900~bc1500)面积6平方公里,含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作坊、一般居住址、陶窑、窖穴、墓葬等。二里头文化与夏朝的关系a)分布范围与文献所记载的夏朝国家活动的地域基本吻合b)绝对年代、相对年代都与文献记载夏国家年代大抵相符:夏代总积年为400—500年之间,约为BC2200—BC1700年;二里头文化BC1900—BC1500年,大体落于文献记载范围内c)偃师、郑州商城的发现《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条下班固自注:“尸乡,殷汤所都。”三、争论:*二里头文化是夏朝文化吗?*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吗?夏朝是否客观存在?甲方:否定——夏朝充其量是神话传说时代乙方:完全肯定——绝对不能否定;丙方:不表态第二节东亚雄邦:商朝国家的发展一、商朝的历史1、商族的兴起始祖: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诗经·商颂·玄鸟》2先公:相土…冥…王亥…上甲微2、商朝的建立汤鸣条之战“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诗经·商颂·殷武》3、商朝的鼎盛盘庚迁都河南安阳小屯村;花园庄?“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竹书纪年》)武丁对外战争4、衰落和覆灭祖甲商纣(帝辛)二、商朝国家的发展(一)社会阶级的构成1、王“余一人”*王位继承制的争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王国维:以弟及为主陈梦家:并用今人:子继为主张光直:两王族集团的轮流执政2、王族、贵族3、平民*对甲骨文中“众人”身份的解读:奴隶还是自由民?不同观点:家长制家庭公社成员;自由的公社成员;奴隶主阶级4、奴隶*对人牲和人殉所用对象身份的讨论(二)统治机构和制度1、王权2、官僚体系:尹、多尹、多僚、多宰、小臣、亚、服、百执事之人3、军队三师4、法律:五刑(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