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语文鸿门宴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掌握“因、如、举、谢、意”等多义词,“军、目、间、翼、活、王”等活用词及“具告以事”“孰与君少长”“客何为者”等特殊句式。2、了解司马迁及《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相关背景。3、进一步提升叙事散文的鉴赏水平。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阅读法,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技巧。2、通过了解文章情节的发展,正确认识鸿门宴会斗争的性质,实事求是地评价有关人物。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司马迁身遭凌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2、从项羽人物性格弱点分析悲剧结局的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经验教训。【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多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2、本文情节有起有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学时可将人物形象的刻画作为教学重点,将项羽形象的分析作为难点突破口。【课时安排】3教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诵析《垓下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二、有关介绍1、解题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精彩的一段,文中详细地记载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双方紧张、惊险的场面,揭示了刘、项两大势力间的矛盾,刻画出项、刘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刻画了张良、樊哙、项伯范增等一系列人物形象。2.《鸿门宴》的时代背景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并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结果,刘邦于公元前6年破关入秦,抢行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鸿门宴”的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鸿门宴故事就是在这个地方这种情况下发生的。3.主要人物介绍项羽和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也是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用生动的笔触刻画了这两个人物的性格。项羽,名籍,字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又坑杀章邯所部降卒二十万人。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王。鸿门宴上不忍杀刘邦,放虎归山导致了与刘邦展开的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终于在垓下为刘邦所败,突围到乌江自刎而死我们这篇课文选自《项羽本纪》。本纪,记录的是帝王的历史。但是,我们知道项羽最后没有成王,他是失败的。《史记》所写的3000年的历史中出现过多少黄帝啊!那为什么司马迁偏偏将他写进本纪呢?可见,项羽在历史上占据着一个虽败犹荣的地位。司马迁用喜爱的笔触为这个失败的英雄作本纪,字里行间倾注着极大的热情。刘邦,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司马迁的笔下,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帝王形象。他有远大目标,顾全大局,虽“贪于财货好美姬”,但为与项羽争夺天下,进咸阳城丝毫不犯。他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能及时改正错误,当张良讲明情况后,他改变派兵守关的策略,亲自到项羽军中道歉。他有胆有识,在刘弱项强,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回营地,摆脱了困境。这一切都说明,刘邦能够统一天下绝不是偶然的。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描写也栩栩如生。范增的老谋深算,张良的忠诚智慧,樊哙的大胆果断形象逼真,互相映衬,跃然纸上。4、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