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同步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齐桓晋文之事》第六单元一.单元概说本单元学习的是《孟子》专题。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人们常把他和孔子并称。《孟子》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对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其思想价值、艺术价值都很高,值得我们探究学习。《孟子》中有很多重要的思想,如“仁政”论,“性善”论,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初中和高一,曾学过五六篇《孟子》中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学生对《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特色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册专门安排《孟子》单元,意在使高三年级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对《孟子》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作为学习文学语言来说,尤其是学习典范的文言文,《孟子》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孟子》一书,主要记载孟子言行,阐发儒家思想,属对话式论辩文。文章富有气势,言辞犀利、流畅,是先秦诸子文的代表性作品。而且语言浅显,说理充分,是比较典范的文言文,适合中学生阅读。中学生学习《孟子》,不仅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感受先秦诸子散文的艺术魅力。这个单元共选编四篇课文,其中《齐桓晋文之事》和《庄暴见孟子》是教读课文,《孟子见梁襄王》和《短文两篇》是自读课文。学习这四篇课文,与以前对《孟子》篇章的学习相比,要求更高了。单元明确提出,要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孟子》的语言特色,全面综合地理解《孟子》。因此,学习重点不能像过去主要限于读懂字词句的意思,而应在此基础上理解、评价《孟子》的思想和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而对《孟子》这部典籍有总体了解。尤其是,孟子善雄辩,他的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语言浅近如话,明白晓畅而又寓意深远,真正做到了“言近而指远”。学习时要注意体会。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第一,通过课文的学习,大致了解孟子仁政重民的政治主张。高中学生已经具有比较丰富的知识面,在高一高二年级学习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对《孟子》这样的古代文学名著已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作为高中语文三年级使用的教材中的《孟子》单元,就要学习《孟子》中最典型,也最有代表性的章节。孟子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的仁政思想和民本思想,因此,本单元所选的《齐桓晋文之事》和《庄暴见孟子》,都是《孟子》中著名的章节,前者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经济思想,后者表现了孟子主张国君要“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第二,学习《孟子》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汪洋恣肆的论辩风格,明白晓畅的语言,贴切的比喻,精致工巧的结构。从文学作品角度来看,《孟子》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较高的地位。有人认为,《孟子》之于中国散文,犹如《诗经》之于中国诗歌。可见《孟子》文学地位之高。《孟子》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是古代汉语的典范,对唐宋古文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吕祖谦曾在《古文关键》中说,韩愈的文章“简古,一本于经,亦学《孟子》”。而这几点,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都有比较突出的体现。学法指导1.整体阅读,点面结合。文言文学得不好、理解不了文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不正确,而句子未弄懂,又与未弄清句子中关键词语的意思与用法有关。因此,注意个别关键的“点”,可能可以带动整句、整段这个“面”的理解。而且,要想弄懂文意,除要掌握阅读上的这些技巧之外,还要注意整体阅读,注意各段之间的联系,并且把握作者的政治思想、文风、性格等方面的特点,从更高层次上鉴赏作品。2.联系旧知,温故知新。《孟子》中的文章,以前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通过已学篇目,应当对这部书有个大致了解,借机会复习一下,比较一下与新学篇目的异同,再结合本单元附的《〈孟子〉简介》,会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新学文段的理解。3.坚持积累归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知识,掌握规律,活学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