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选(三)古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晋平公问叔向"曰:“岁饥民疫,翟人攻我,我将若何?”对曰:“岁饥,来年而反“矣;疾疫,将止矣:程人,不足患也。”公曰:“患有大于此者乎?”对曰:“夫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罪而不敢言,左右顾宠干小官而君不知,此诚患之大者也”公曰:“善!”于是令国中曰:“欲有谏者为隐”,左右言及”国吏,罪。”(刘向《说苑·善说》)【注释】①叔向:春秋时晋国大夫、②翟(dí)人:即狄人指北方少数民族。③反:通”返”指恢复正常收成。④为隐:隐没。⑤言及:这里指非议。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6.叔向的两次“对曰”,分别阐述了怎样的观点?请加以概括。(6分)17.听完叔向的陈述.晋平公有什么反应?(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日:“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日:“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日:“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韩非子·说难》)15.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联系这些语句的内容;说说胡国被消灭留下的经验教训是什么。(8分)216.文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此二人”指的是谁?(4分)17.宋国的富人“智人疑邻”表现了什么心理?(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25分)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瘁;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日:“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日:“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儆将来。”翁笑日:“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异史氏日:“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16.最后一段“异史氏日”,与前文的叙述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5分)17.这则小故事,阐发了什么样的道理?(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25分)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日:“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日:“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日:“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逾月,而国莫之服。(《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注】灵公:齐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国:国都。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16.晏子劝说齐灵公,用了一个什么比喻?这个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意思?(5分)317.这篇小故事,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请简要分析。(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视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趣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花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洋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节选自《汉书·贾谊传》)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6.礼与法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功用有何不同?(6分)17.结合文中所引孔子关于“毋讼”的话语,简述贾谊所推崇的治国之道。(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