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登岳阳楼》高二语文教案《登岳阳楼》高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育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沟通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欣赏诗歌,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称。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今日,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1、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档案。2、老师做相关补充。三﹑学生整体感知,老师进行方法指导1、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抓关键字,感知字面意思,口头表述;3、联意象——学生发挥想像,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4、触摸诗人,知人论世,置身诗境;四、具体鉴赏(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1、首联表面意境简单,其实寓含深意。运用“知人论世”之法,试作分析?方法:学生感悟,沟通讨论(师提示性引导,可联系第三联来结合体会):①重点抓住“昔”“今”②联系背景及诗人诗人用了“昔闻”告诉我们过去听说过洞庭湖水势浩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瀚,名扬海内,但由于战乱频繁,身世漂荡,这个愿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实现。通过“今上”写出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意在抒发自己早年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至今却一事无成。昔日的理想,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可谓百感交集!2、第二联是千古流传名句。请把本联与孟浩然的咏洞庭之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名句作一对比,看哪首诗的意境写得更好?(师可提示孟诗与杜诗的描绘洞庭景物的范围、胸怀)。: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气概和蓄势,不仅写出其宽阔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吴越两地被宽阔浩瀚的湖水分为东南两地,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概,意境阔大,由自然之景写出自己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所以杜甫的更好!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试分析作者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提示何谓宽阔到狭窄的意境)。(生讨论,老师引导学生采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下载后可任意编辑:①由洞庭的宽阔壮丽之景到个人的遭遇与境况。诗人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②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伤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4、第三联中诗人把自己的身世经历融入里面,表达自己黯然凄凉的心境,诗人仅仅是因为自身的遭遇而心感悲凉吗?联系尾联作分析。(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学生采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①通过个人而想到国家,(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②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孤舟,无人赏识,国家战事频繁,生灵涂炭,怎能不涕泗沟通。意境由狭窄转为开阔!5、老师引导学生综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诗主旨(学生讨论,老师点拨):通过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和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忧民的爱国情怀!五、延伸拓展训练,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