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三、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流程1.导入: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投影:作者生平。2.疏通文意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欣然:兴奋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但闻屏障中尺一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比投影)3.研习课文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明:叙述、描写、抒情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方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明: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4.板书设计5.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6.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下载后可任意编辑7.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8.作业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2内容预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3、导语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三、翻译理解|给加点字注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