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2.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3.比较品析,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能把读书当作一种节日规定下来,可见读书对人们来说有多么重要。那么你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呢?二、默读课文,明观点现代汉语中对不求甚解的解释为贬义词,是指只求知道个大概,不做深入的探究。那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难道作者真的认为读书就可以不做深入的探究吗?那么,作者所说的不求甚解的含义又是什么呢?【学生展示】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补充资料】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看法:明末学者朱国桢:读书不求甚解,此语如何?曰静中看书,大意了然。惟有一等人,穿凿求解,反致背戾可笑。故曰:解是不解,不解是解。宋王应麟“不求甚解”是“善读书者”明何孟春“是真正解书者”著名学者钱钟书说:陶渊明的读书方法与著名学者培根的《谈读书》中的读书方法有相似之处。那么你能找出谈读书中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相似的语句吗?三、绘制导图,理思路作者所说的不求甚解与我们常常听到的不求甚解是不同的,他要想打破我们的常规思维可是不容易,那么,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进行论证的来说服大家的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绘制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并清晰的解说论证思路。【教师点拨】回顾旧知:梳理论证思路的方法:①.概括每段主要观点。②圈画论述过程中推进论述或转换话题的词句,如关联词、设问句等过渡性的语言。③.关注论证角度和论证方法,如正反面、举例说理等。④.注意用到首先,其次,再次,接着……最后……等词语进行串联。【学生展示】首先针对靶子亮出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其次探查不求甚解的出处,并提出其真正含义。再次用举例论证,列举了普列汉诺夫不虚心死读书的反面例子和诸葛亮观其大略的正面例子,论证不求甚解。然后引用陆象山语录中的话加以证明不应因小失大,进一步对不求甚解进行补充。最后得出结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读。【教师点拨】关注每个段落的观点。关注起到推进论述或转换话题的重要词语:“应该承认”“这样说来”“在这一方面”“当然,这也不是说”四、对比阅读,品语言【过渡语】之前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下面我们就节选几个片段,读一读,与《不求甚解》比较一下,体会其鲜明的语言特色。1大声朗读片段。2结合句子,体会其鲜明的语言特色。【范例指导】“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语言犀利,对国民党政府的消息抗日,散布悲观论调的批判,辛辣的嘲讽。【学生展示】预设:①“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用仿拟的修辞,论述了国民党政府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只是散布悲观论调,是对他的嘲讽和批判。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语言热情似火,是对中华优秀儿女的热情赞颂,爱憎分明,情感表达强烈。3.为什么《不求甚解》写的亲切自然呢?我们来看一下不求甚解的写作缘起吧。【教师点拨】60年代,马南邨应《北京晚报》的要求,在《北京晚报》开设了“燕山夜话“杂文专栏,所写杂文短小精悍,切中时弊,意蕴深刻,启人深思。写文章有很强的读者意识,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教师总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先生对敌人深恶痛绝,犀利如刀,而对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则是衷心爱戴,热情似火。这篇杂文睿智闪烁,机趣横生,字里行间闪烁着辛辣的讽刺锋芒。《不求甚解》:邓拓作为一位专栏作家,作者为文有很强的读者意识,论述有针对性;语言亲切,像与朋友交谈;语气很委婉、平和,也不乏幽默。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