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知识点及题库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一、萌芽期从有了观念形态意味的天命神权思想开始,即殷商时期。1.殷商时期是天神至上的时代,由于受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宗教迷信观念占支配地位。2.周代统治者,继承并发展了殷商的“天命神权思想”,并引入“德”的范畴,来解释王朝更迭、人事盛衰等社会现象。周代统治者宣称要得“民心”,就必须施行“德政”,因而提出了“敬德”的思想,“敬德”思想的具体内容:(1)敬天,借上天的权威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团结。(2)保民,调整统治策略,给人民一点恩惠,巩固其统治。3.在商周之际,原始阴阳五行学说开始形成。成书于西周初年的《易经》,书中提出“八卦”,“八卦”的由阳爻(-)和引爻(--)两个符号组合而成。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金、木、水、火、土是五个范畴或五种类别,是理论思维的开端。4.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期的三大思想:(1)天命神权思想(2)敬德保民思想(3)阴阳五行思想。二、中国文化的奠基期---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各家相互批判相互借鉴,不断渗透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为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诸子百家学说中,儒、墨、道、法影响最大。1.儒家学说以孔孟为代表。孔子的思想核心为“仁”,谓之“仁者爱人”,并以“礼”为行为规范,形成仁礼结合的体系。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仁”的学说,将其具体化为“仁政说”和“性善论”,更反映出伦理本位的人本主义思想。儒家讲求入世,重视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强调人道而非天道。2.法家学说以韩非子为代表法家强调“严刑峻法”,讲求“争于气力”。法家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探讨,强调重人道而轻天道。3.道家以老子为代表。道家讲求“出世”,寻求超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其基本方针是全生避害,以超然的态度对待人世的纷争,尊重天道、崇尚自然,倡导无为。4.墨家以墨子为代表。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尊从天志,认为天主宰支配了人的命运,从而天道重于人道。但又提倡尚力、非命,强调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倡导自强精神,通过不懈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秦汉时期1.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行同伦”。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逐步形成了适合民族心理素质的思想文化制度。董仲舒主张建立文官制度,使人才培养方式发生变革,促进官僚系统进一步完善,从社会伦理规范出发,提出三纲五常的说教。为统一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后世以儒为主的文化模式得到制度上的保障。秦汉时期的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中原农耕文明,在与周边游牧文明的冲突交融中逐渐赢得了强有力的控制地位。3.亚欧大陆并峙的三大帝国文化(1)中国的秦汉文化(2)南亚的孔雀王朝文化(3)欧洲的罗马文化。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佛教广泛传播,道教迅速发展,玄学成为独领风骚的一种意识形态。1.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1)玄学的思想核心:天人关系问题。(2)玄学的宗旨:贵无。(3)玄学的最高主题: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2.隋炀帝时创建进士科,科举制替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这对中国以后的统治秩序、教育方式、文化内涵都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3.宋代佛、道两教对儒学的渗透,儒学开始哲学化,并越出了单纯研究儒家经典的范围,成为包括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在内的一门新学问,即理学。理学的纲常伦理为“天理”,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天理”与“人欲”相对立,要求以天理遏制人欲,使个人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约束,表现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和“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趋向。五、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明清时期到“五四”运动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一批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主张“工商皆本”,抨击科举制度,主张设立学校、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批判宋明理学,注重经世致用。“五四”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