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案例—世界降水的分布—武辉案例说明:这是新教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中的第二部分知识。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世界降水的三个分布规律”,为后面的《世界的气候》做铺垫。本堂课我在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方式对前面两个降水分布规律进行讲授,通过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及课后学生的练习反馈,得出教学反思。案例内容:1.世界降水分布规律一: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世界降水分布规律二: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大陆内部降水少。案例过程:第一种教学方式:①.结合书本60页图3.24及61页的活动题,从图中找出问题的答案;②.学生看图3.24思考并作出回答;由第1题可得出结论: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由第3题可得出结论: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③.教师相应点拔、例题分析。第二种教学方式:(舍弃了书本上的活动题,自行设计过程)①.教师先让学生了解形成降水的三个条件:热量、水汽、凝结核;②.了解降水(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图画在黑板上(见本文后图一);③.对规律一的探讨:结合书本60页图3.24,找出赤道地区与两极地区降水量存在什么差异;思考:赤道地区有海洋,而两极地区特别是北极地区是北冰洋,为什么北极地区降水少?总结: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④.对规律二的探讨:结合书本60页图3.24,找出中纬度的亚欧大陆地区,观察大陆中部与沿海降水存在什么差异;思考:结合黑板“降水形成过程图”及“亚欧大陆与周围海域简图”(见本文后图二)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总结: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⑤.教师相应点拔、例题分析。案例反思:本课以往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学生自己看书及降水分布图—回答问题—得出结论”的形式,通常也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就这一知识点来说,我认为应按如下步骤效果更好:最基本的原理分析—理清分析思路方法—回归书本(带着问题去看图)—得出结论。我用这两种方式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讲授,在第一个班级的课堂中,采用第一种方式教学,学生基本上能够明白这两个规律;从课后作业来看,学生对这两个规律的运用上不能融会贯通,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够,同时学生感觉知识学习方式上过于单调。在第二个班级的课堂中,采用第二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能够明白这两个规律,课堂上学生反应较好;从课后作业来看,学生对知识运用的比较灵活,能够完成知识迁移;并且学生觉得黑板上的两副图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降水的基本原理,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所以我在后面的几个班级都采用了第二种教学方法。这里还要说明一点,这两堂课所用的时间差不多,第二种方式虽然增加了部分知识,但简化了书本上的知识,有部分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看下就能理解,所以课堂时间不会紧张。由这两堂课的对比,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拘泥于书本的一些知识有时候可以舍弃教材中的部分素材及过程,自行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素材进行教学;有时候要增加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的素材(辅助学生弄懂基本原理和方法),不要怕增加部分知识会挤压课堂时间、加大学生负担,如果设计得当,不仅会简化知识,而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图一水循环过程图结合图分析出:形成降水的三个条件:热量、水汽、凝结核问题解析:赤道地区与两极地区都临海,但是赤道地区热量多,水汽蒸发多;而两极地区热量少,水汽蒸发少。结论: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图二:亚欧大陆与周围海域简图由图一可知:降水主要来自海洋;由图二可知:中纬度亚欧大陆海陆分布及植被情况;沿海内陆沿海沿海地区降水多,大陆内部降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