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幼儿不是被动的‘被保护者’,教师应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在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是在与环境和人的积极互动中获得发展的。为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实际的教学中多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在学会平等交往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演奏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的华章。一、幼儿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孩子的年龄大多在四到五岁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不断的得到发展,但是由于孩子的生活范围小,生活经验少,对于许多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缺乏了解,又加上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看待周围的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我们发现有的孩子能很好的和同伴一起交往,有的孩子却不受欢迎,而不能同小朋友一起玩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二、家庭教育对孩子人际交往的影响(一)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家长在孩子的成长时期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培养计划,通过观察发现,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目标过多的放在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上,他们宁愿抽出大量的时间陪着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也不会让孩子去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快乐的玩耍,在家长看来孩子会画画、会背唐诗、会作数学题就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但是家长们没有看到,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正是让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由于孩子缺少和同伴的交流沟通,出现问题时只会采用他认为是正确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考虑问题时只会从自身出发,而不考虑同伴的想法,这就让孩子在出现问题时不会与同伴很好的交流。三、有效的教育,长期的坚持(一)教师要善于当一个观察者鲁迅说过:“童年是一部充满良知的天书,只有读通,读懂,读透它,方能造就它。”孩子就是这部书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他们的身上会发生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教师作为这本书的阅读者,只有用心去细细的品读,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就拿孩子和同伴之间的交往来说,我们可以看到自主意识强的孩子一般都很任性,这是因为孩子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自我意识发展起来了,但自我的发展意识与其较低的思维判断水平和能力形成了矛盾,对语言的理解力有限,听不懂语言或者不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识和想法。在他们的身上往往表现对于任何事情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是好的,如果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是不正确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发现让孩子任性的原因是什么,是对别人语言的不理解还是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我们才能在尊重孩子个体发展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能健康成长的成长。(二)教师要善于当一个引导者教师作为孩子行为的引导者,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语言是贯穿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当孩子有交往的需要时,他们才会主动地搜寻记忆里的词汇和句子,并尝试着进行表述。为此,我们要充分的运用语言这一特性,给孩子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读物,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中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你认为是对的还是错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同伴也是孩子观察学习的榜样,孩子有与人交往的愿望,但是由于交往的方式方法不当,使交往无法继续,甚至出现打架等不良行为,因此,我们要教幼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如:“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请坐”、“您好”、“你先玩,我后玩”、“我们一起玩”这些神奇的话很有效,其次教幼儿学会等待、轮流、分享,在交往中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