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案例分析一、教材简析:《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二、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反思: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景:通过课前谈话:我国的国球是什么球?乒乓球。如果有次品的乒乓球流人赛场,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引入本课,通过课件这样一段动态的影像资料导入,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二)、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3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8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学生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三)、层层推进。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6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