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统编教材七上第二单元第8课《两则》中的第二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单元主题上均围绕着丰富多样的亲情去写的。作为人间最真挚而又美好的亲情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单元教学的要点:在继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到作品人物间的浓浓亲情,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一篇,它之所以不被放在“夙惠”门是因为:文中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二、学情分析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继《咏雪》之后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尽管学第1页共65页生对文言文的积累有限,但该文内容浅显,且故事性强,学生在多读之中能够感悟大意,借助详细的注解基本上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美德可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由于我们面对的是较为封闭见识浅薄的农村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知识有必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训练或推荐来完成。至于文言文的快速背诵要有技巧这一点也需要有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抓住关键词快速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利用不同方式的朗读,及自主学习感悟故事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获得情感体验。(3)、情感与态度:传承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优良品德。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积累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学习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良好美德。四、教法、学法1,教法(1)激趣导入法,用解题激趣导入新课,渲染氛围。第2页共65页(2)诵读法,采用不同形式的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体会人物的情感。(3)分类整理归纳法、探究讨论法。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与习惯,诸如词语的整理、名句的收集等,使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归类”意识加强。2、学法(1)圈点勾画法,通过默读圈点勾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以及文眼关键词。(2)朗读法,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背诵课文。(3)自主合作研究法。;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问题,进而形成开放式的话题。五、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请打开书,将课题读两遍,说说课题中你认为哪个字词最重要?(二)、简介作者作品(三)、读文晓意1、学生听老师范读课文,画出原文断句。2、男女生互读课文,划出课文层次。3、自由寻读语句,体会诵读的语气感情,初步体会人物感情。第3页共65页4、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学生活动:学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教师点拨:整理归纳文言词语,引导学生掌握(此环节是让学生理解积累文言字词句。)(四)、知人论事1、让学生根据原文中的词语来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用下列句式发表自己的意见。“从文章中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读出了……”学生活动:圈点勾画出文中能表示友人态度变化的词语,并加以体会和分析。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拨和总结。2、从元方的处事方法的角度分析元方的性格特点,交流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从友人的角度分析,友人有哪些行为有失方正?学生活动: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教师活动: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方正”的含义。3、讨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开展小组讨论)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教师活动:适时点拨,加以概括总结。(五)、明礼知信第4页共65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