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秦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百官,汉朝的刺史是负责监察地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唐朝的节度使是边境重地设置的军镇长官宋朝在中央增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2.A建立西汉的是汉高祖刘邦,为避讳刘邦名字中的“邦”而改“相邦”为“相国”。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其职权范围;北宋改“昌南镇”为“景德镇”是表示在景德年间当地瓷器制造的发展;明初改“大都”为“北平”,是因为明政府面对蒙古族的威胁,希望北方平安的意思。3.A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丞相的主要职责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西汉前期继承秦制,使这一制度得以沿袭。4.B宋初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官名,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管理国家行政事务,这一点和唐朝是一样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称为“三司”。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这些明显与唐朝不同。5.D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始皇确立到辛亥革命结束,历代王朝沿用了2000多年。这一制度内部隐含有两对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二是皇权与相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就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历代君王主要通过削弱相权甚至废除宰相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①②是控制地方,③④是削弱相权1.B设内阁是明成祖朱棣,A错。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错。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但不是取代。2.C林黛玉是贾母的嫡亲外孙女,被贾母视为“外人“,贾宝玉是贾母的孙子,是“自己人”。贾母强调宝玉和黛玉的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3.A丞相制度起于秦,其后各朝代沿用。明初,太祖朱元璋借口宰相胡惟庸谋反废宰相。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故清朝不曾设置丞相。4.B选项A的权力归皇帝所有。C、D选项只是表述了六部的部分权力,不够完善。5.D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之一就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秦朝初创皇帝制度、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明代废除丞相制度等都反映了意义特点。但是清初实行的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的制度,严重威胁了皇权,属于题干所说的特殊情况。6A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A项。7C8.B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互相牵制,有利于加强君权。9A材料体现地方官王方翼消灭了大姓皇甫氏后,使这一地区的治安好转,由此可以看出,能否处理好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当时地方治理的关键。10.D北宋地方设“通判”来监督知州。11C“藩”是指地方割据势力或者地方存在的对中央构成潜在威胁的势力,C项符合题干要求。12C网友帖子错误明显,科举始隋唐,八股始明清,科举有利有弊,A项明显错误,C项正确13.C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14.C从三种帽式的名称不难看出明太祖是为了强化皇权,巩固其统治。15.AB、D选项表述互为矛盾,故不能入选,C选项表述与题干不符,可排除。16C①的表述错误,因此A、B排除,③明显也不对。②④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