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效学习”的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蔡永“要讲的内容实在太多”“必须要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时间不够用呐”……好老师只把学生在有限时间里能理解的知识教给他们;好老师只把学生想知道而自己无法获得的知识教给学生;……对以“学”为中心的理解•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主轴。•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活动,既不追求“自学自习”,也不是让教室解体为零零散散的个体。--摘自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学为中心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学情分析为教学的依据以任务为学习活动的基本组成单元以促进有意义的思维为教学活动的目的以主动而有质量的参与为有效学习的标志•基本原则1.以“学”为中心。2.以合格“常态课”为基准。3.以“普通教师”为主体。4.以信息技术为支撑。5.以教改成果为载体。6.以小切口变革项目为抓手。关于开展“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的实施意见常态课堂变革的总体目标:实现一个愿景:提升学生学习力凸显两条主线:学生学与教师导聚焦三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优化四大学习设计:学习内容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学习共同体设计、学习评价设计•1.明确学习目标。•2.关注学情研判。•3.精选学习内容。•4.转变学习方式。•5.优化学习评价。怎么“促进有效学习”?——摘自《关于开展“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的实施意见》在今天的课程改革实践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转变,让学生从被动学习方式为主转向主动学习方式为主,让学生回归到课程本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意义,大于一些具体的确定的知识的传授。9学生的有差别性学生的有差别性学生的可发展性学生的可发展性学生的新起点性学生的新起点性学生的欠稳定性学生的欠稳定性学生的有差别性学生的有差别性学生的可发展性学生的可发展性学生的新起点性学生的新起点性学生的欠稳定性学生的欠稳定性知识是怎么接受的知识是怎么接受的知识是怎么掌握的知识是怎么掌握的经验是怎么积累的经验是怎么积累的能力是怎么发展的能力是怎么发展的知识是怎么接受的知识是怎么接受的知识是怎么掌握的知识是怎么掌握的经验是怎么积累的经验是怎么积累的能力是怎么发展的能力是怎么发展的教师少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少讲,学生多探索、研究教师做更细致地摸底工作,了解学生的元认知教师做更多地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及时响应学生的求助……教师角色:学习指导者管理、帮助、设计(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改革纲要》,2001)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为中心”的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通过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问题解决,实现我们的教学价值。“有意义”在真实、开放的情境中,与学习对象的认知状况相匹配,能结合学生最临近发展区的问题。“有价值”具有挑战性,有一定的复杂性、歧义性和争议性,有明确的目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