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新课程高效课堂导学案审核人签字:主备人:李振辉授课年级五年级学科语文课题1.草原任课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两课时授课时间2015年3月日教材分析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学生分析学生到过内蒙古大草原的不多甚至没有,但是通过很多草原歌曲、流传千年的诗歌《敕勒川》以及影视作品等,对内蒙古大草原有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兴趣,因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五年级的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求知欲,接受事物较快,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能努力探索问题的的结果。因此,在学习本文课时,让学生在读书中感受草原的美景,在自主的情境表演中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3.认识本课四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4.通过多读、联系上下文、小组交流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5.通过背诵与摘录积累文中好词佳句。6.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景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难点: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来把握文章的内在思想感情。关键问题1.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几幅怎样的画面?2.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1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案一单。学生准备:1、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能蒙古的位置、范围以及有关草原的自然分光和民族风情。2、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歌、文章。3、搜集能展示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3.认识本课四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时间教学内容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谈话导入激发情趣7分钟导课谈话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歌、歌曲等。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原辽阔的境界。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4.导言:今天,我们就合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1.积极展示和交流自己搜集的图片或资料。2.对本课充满较浓的兴趣。检查预习7分钟检查学生导读单的完成情况,扫除字词障碍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认真检查,小组内认真讨论,准确书写。讨论交流生成问题20分钟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成问题,教师汇总个小组生成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