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教学过程,谈谈如何才能上好一节创新课?处于新课程改革的浪口风尖,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新形式的要求,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而准备好每一节语文课,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反思的问题。综观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反思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诸如我们辛辛苦苦地为学生批改作文,为何学生的作文能力不能提高甚至还有不少学生畏惧作文;我们每天都在进行文章的讲解与分析,为何学生的阅读水平不能提高乃至不会阅读书籍;我们在讲授知识点上详细周到,而且上课的过程非常严谨,为何学生的语文成绩仍然不能得到提高甚至出现大部分学生达不到合格线。抛开城乡教育的差距不说,我们的语文课堂确实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语文教育的宗旨、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以及各种文体教学的具体方法等等,这些都需要一线语文教师给予高度的重视,透过必要的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一节合格的语文课应该遵循“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原则,做到“三会”,教给学生实用的语文知识和灵活的创新能力。会读,克服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使其能够自主地读书。一节语文课结束后,你的学生会自主地进行阅读吗?语文课上,我们喜欢用分析的方法,把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而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受到老师所讲内容的牵制,久而久之,学生便习惯了这种单一的授受模式,一旦固化了这种先入为主的学习方式,其学习就落入了被动的状态。在学生的头脑里,只认准来自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只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而对于课后的学习则大可不必去理睬。但是,就算老师再有本领,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就能够原原本本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如果学生习惯于接受,而教师习惯于给予,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不能实现互动,那语文教学就注定要做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学生的知识素养要得到提高是何其难。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早已习惯安安静静地等待老师的讲授,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存在着抵触情绪,让人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窒息。没有来自学生内在的主动的求知欲望,任何外因的作用都起不了积极的作用,反而会产生诸多不必要的负面效应。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没能体会到快乐,慢慢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厌学情绪随即而生,这不断地增加了语文施教的难度。作为过来人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深刻体会,当你对文章有了反复的阅读之后,你便能自然地深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去,悲作者之所悲,乐作者之所乐,通过反复的咀嚼品味,就能自然地理会作者的写作技法与意图,便会有豁然开朗的阅读快乐。然而学生却很少对课文内容进行反复的阅读品味,大多数学生的阅读仅停留在表面的浅层的阅读上,三两次毫无目的的浏览根本就不能体会作者的意图,遑论能够提出有创造性的读书体会。课内阅读能力的低下势必影响学生课外阅读量以及阅读水平的提高,究其实,缘于学生没能在课堂学习中学会自主读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现状是,课前缺乏必要的预习,上课过程缺乏积极的表现,课后更加缺乏及时的知识整合与复习,这种被动的学习导致了学生学习成绩的低水平,更加严重的是,学生没能从课堂学习中掌握必要的方法,就不可能进行深广的阅读,没有大量的高质量的阅读积累,就不可能有学生自主读书的丰硕收获。会思,克服学生不良的学习方法,使其能够自由地思想。一节语文课结束后,你的学生会自由地进行思想吗?没有合理而科学的学习技巧的引领,学生只能成为被灌输的机器。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已经习惯于倾听老师的一言堂,如果教师想越轨,进行课堂改革,那会遭受学生不良学习情绪的抵触,当学生带着情绪进行学习时,其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学生只局限在自己的学习范围内进行求知,这种封闭式的学习状态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知识增长速度这么快的社会中,假如不通过独立的思考和与他人密切的合作,是很难有学问上的重大突破的。学生不会质疑,不会思考,就没有创造力可言,这是我们所痛恨的。痛则思过,思过则改。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一种自动化的教学习惯。于是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