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教育科技赋能文旅产业实施方案为发挥教育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赋能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激发文化旅游改革发展新活力,加快绿色发展崛起,制定本方案。一、工作目标力争到2023年,组建2个文化旅游产教融合联盟,组建8个左右文创乡创二级学院,建设10个左右省级特色骨干学科专业,增设10个左右高职高专文旅赋能相关新专业(方向),培养10个左右省级教学名师,培育5个左右省级精英团队,创建5个左右省级大师工作室,开发一批课程资源和精品教材,建设一批文旅赋能示范项目,搭建5个文旅赋能平台。通过5年持续赋能,使教育科技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培养一批满足我省文化旅游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打造推出一批优质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教育科技赋能文旅产业成效显著,文化旅游焕发新活力,在助推绿色发展崛起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二、主要任务(一)调整学院学科专业结构,精准对接文旅产业发展新趋势。支持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文理学院聚焦服务文化发展,兰州理工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聚焦服务文旅产业规划设计,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和河西学院聚焦服务乡村振兴,甘肃中医药大学聚焦服务康养文旅产业,分别创建差别化、错位、互补的特色文创乡创二级学院。鼓励我省文创乡创学院主动与国家级文创中心结对,共同打造我省文旅赋能新高地。着力推动兰州文理学院面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引导省内高校和职业院校聚焦文旅赋能,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立契合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在全省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大旅游管理、中国史、新闻传播学、数字媒体技术、艺术学、设计学、建筑学、中医学等与文旅产业紧密相关学科专业的支持力度。以省级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为基础,按照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标准,集中力量建设文化旅游特色骨干学科专业。大力促进文化、旅游、设计、传媒等文旅传统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育文旅赋能学科新专业,设置契合文旅赋能的研究生招生方向。以传统农林牧工学科专业为基础,推进艺术、规划、康养、大数据、新媒体、先进制造等相关学科专业向文旅产业聚集,积极增设高职高专文旅赋能相关新专业(方向),紧密对接文旅产业体系(产业群),打造文旅赋能学科专业群,将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全面融入文旅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牵头单位:省教育厅;配合单位:省文旅厅、省属有关高校、职业院校)(二)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夯实文旅赋能基础。支持高校和职业院校立足大局、结合实际,全面修订文旅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文旅赋能教育教学研究,实施“科教+文娱+文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构突出文旅赋能的“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一体化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调整文旅赋能相关专业课程结构,在文化、艺术、设计、旅游、规划等专业中,增设文旅赋能专业课、选修课和专业通识课。在涉农、涉工等专业中,增设文旅赋能的选修课,在有关专业课程中增加文旅赋能的教学内容。组织专业团队,围绕教育科技赋能文旅,收集文旅、乡创、特色小镇等方面的国内外典型案例,结合当地文化、民俗文化等编写一批实用性较强、方便操作的精品教材。引导文旅相关学科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选题侧重文旅赋能,鼓励学生深入各级各类文旅基地、乡创基地、美丽乡村,主动融入文旅赋能实景,高质量完成论文(设计)和社会实践。拓展“双创”赋能文旅空间,推动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中专门设立文旅赋能新项目,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专门开辟文旅赋能新赛道,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中专门融入文旅赋能新内容,举办文旅赋能峰会、论坛及系列讲座,提升文旅赋能人才培养质量。鼓励设立卓越文旅赋能实验班,采用卓越人才培养机制,试行甘肃文化旅游智库专家、产业操盘手与学校教师“三位一体”的导师制,构建理论、实操“双高”的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中行业导师的实操课程占比不少于总专业课程的50%。加强中职导游、音乐、舞蹈等旅游演艺服务人才和手工艺、文创制造业、文旅装备制造业技术工人等未来文旅工匠人才培养。引导省内高校、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