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县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调研报告转变生产方式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关于对县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调研报告近年来,XX县区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区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重要性的认识,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推进畜牧业养殖方式向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转变,取得初步成效。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正朝着由依靠传统技术分散饲养,向推广应用现代综合配套技术规模化养殖方向发展,进入了全面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一、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必要性XX县区历史上就是一个农业县,农民靠天吃饭广种薄收,把养殖业只是作为稍带,“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观念十分浓厚,加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粮为纲”一直是农业生产主要遵循。因此,原本具有习惯的传统和产业没有很好地发扬光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人们越来越开始重视畜牧业,特别是连续几年的旱灾,广大农民从实践中亲眼看到,天灾可以造成农业颗粒无收,但畜牧业的收入比较稳定,所以广大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2001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重大决策,河曲农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极好机遇。几年来,全县畜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8000多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60%,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540元,比2000翻了一翻还多,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村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所在。同时,随着畜牧业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养殖小区快速发展,饲养方式也正在发生积极变化,畜禽良种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也充分认识到,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推进畜牧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有力保障,是提高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第1页共5页措施,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二、制约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县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认识问题。出于受传统习惯和小农经济的影响,传统分散的小生产仍居主导地位;二是养殖规模小,分散经营占的比例大,畜牧产业化、标准化不够突出,龙头企业少,加工与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带动幅射力不强;三是资金预算投入少,发展困难大。四是实施舍施养殖与征用土地的矛盾比较突出,建设养殖园区困难重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畜牧业的发展,也困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经验的研究和总结(一)深化认识,把推进生产方式转变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来抓。转变畜禽养殖方式不仅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改变我县畜牧业粗放式发展的状况,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路子,我县坚持把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特别是2004年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把畜牧产业建设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进一步提高了各级政府对发展畜牧产业和转变畜禽养殖方式重要性的认识,对我县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全县各地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XX县区委有关文件精神,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二)依靠科技,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发展之路。XX县区畜牧业面临资源短缺、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挑战,促进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之路。我县始终坚持把依靠科技放在畜牧业生产的重要位置,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畜牧业,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发展之路,畜牧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县级财政每年安排第2页共5页20多万元资金用于科技推广与示范工作,重点推广了家畜人工授精、科学养殖综合配套技术、母猪高产技术、仔猪培育技术、饲料青贮、氨化和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