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识记重点字词。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3.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5.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思路:本课可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除了识记字词外,应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从而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这篇文章,通过一堂法语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情感。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淘气天真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表现呢?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后半期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1870年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帮的行为,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普法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和爱国情绪。三、字词检测1、注音捂(wǔ)戒(jiè)踱(duó)郝叟(hǎosǒu)膝(xī)诧(chà)惩(chéng)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éng)祈(qí)祷(dǎo)哽(gěng)挟(xié)懊(ào)皱(zhòu)2、解释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思量:心里想。惨白:(面容)苍白。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喧闹:喧哗热闹。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明确小说线索,理清行文脉络。故事的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小说以“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和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2、理清故事情节,掌握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开头→“小院子里”)(1—6段)序幕。写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第二部分(“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段)开端。通过小弗朗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第三部分(“我看见这些情形”→“忘不了”)(11-23段)发展。写韩麦尔先生将手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朗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第四部分(“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段)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的情景——下课。五、文本细读第一部分1、“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怕韩麦尔先生提问】2、找出这一部分环境描写的句子,试着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自然环境:“天气晴朗”“画眉歌唱”——反映出小弗朗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社会环境:“普鲁士士兵操练”“人们看广告牌”——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后面小弗朗士情感的变化做铺垫。】第二部分:略读7-10段,完成下表填写。说说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是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教师“拿着大铁戒尺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老师穿戴随便。“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地下夹着哪怕人的铁戒尺”。今天我迟到,先生却温柔的说“快坐好”。穿着庄重的礼服。【肃静取代了嘈杂,庄重取代了随意;周围环境和气氛的描写,更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