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石器时代中国的中石器时代遗存,处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少量发现,以黄河流域的遗存比较重要。其基本特征是:这时的人类依然过着采集渔猎的经济生活,农业和畜牧还没有出现。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的典型细石器尤为盛行,仅有个别的磨制石器,陶器还没有产生。这一时代当开始于1万多年以前地质上的全新世时代,下限则延续得比较长,在先进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以后,某些边远的地区还保留了中石器时代的原始状态。目前,中国中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大都限于调查,发现物不丰富,遗址也不够典型,并且对某些遗存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时期的考古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过去的探索关于中国存在中石器时代遗存的问题,早在30年代就提出来了。1935年在广西武鸣苞桥、芭勋、腾翔和桂林附近发现4处洞穴遗址,因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共存,又不见陶片,共生的动物群也是现代的种属,故被推定为中石器时代遗存。不过这里出土的石磨盘和有孔砾石相当进步,表明时代可能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考古发现证实,华南一带的洞穴遗址,往往陶片极少,磨制石器也不多见,如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It;a="">和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所出土的打制石器和有孔砾石,均与武鸣苞桥等地的发现相近似,但有陶器共存。因而广西的所谓中石器遗存,尚可存疑。黑龙江哈尔滨顾乡屯和内蒙古满洲里札赉诺尔两个地点,都出土更新世晚期的动物化石和人工遗物,一般作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可是其中有些文化遗物却表现出相当进步的性质,如前一处遗址有属于典型细石器的船底形石核、制作精致的短刮器、圆刮器以及磨光的骨锥、骨凿等;后一处遗址有细石器和磨光石锤,也有穿孔的鹿角锤等,表明它们的时代可能较晚。对此,有人认为这里的动物化石生存年代可能延续到全新世,因而与进步的中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共存。不过这两个地点的地层堆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札赉诺尔地点除绝灭的第四纪动物的化石和细石器外,尚有陶片共生;顾乡屯地点<>位于温泉河畔,堆积经过流水再搬运的可能性也是相当大的。因此尽管上述的文化遗物具有中石器时代的某些特征,但目前毕竟缺乏地层上的断代证据,尚难最终肯定。1933〜1934年发掘的山顶洞人<>及其文化,一般作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遗存。由于人类化石出自墓葬,各种质料的带孔装饰品又富有一定的进步性,因而有人怀疑是否属于中石器的早期形态。最近根据同层的动物化石进行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8520±360年(未校正),则山顶洞人及其文化晚到中石器时代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新的发现50年代以来,在广泛的考古调查中,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线索。这些遗存都是以典型细石器为代表,没有陶器共生,也不见农业的痕迹,因而可能属于中石器时代。同时,这些新的发现分布地域广泛,这就彻底改变了那种认为细石器的分布局限于北方草原地区的传统看法。这些工作仍多限于地面采集,但也作了某些发掘,并进行了年代测定,从而为判明时代和文化性质提供了依据。这些发现可划分为下例几个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典型细石器遗存可以沙苑和灵井两个遗址为代表。沙苑遗址位于陕西大荔。1955〜1956年,发现15处地点。原来的堆积受到风力破坏,文化遗物都暴露在地面上。1980年的复查证实,沙丘底部的地层剖面中往往杂有零星的炭粒,属于全新世的堆积。这里的细石器相当典型,有船底形、楔形、圆锥形石核,石叶和它的加工品,还有小型的刮削器以及压制精致的石镞等,尤以制作精致的尖状器和刮削器等石片石器最具特征,因而命名为沙苑文化。灵井遗址位于河南许昌西北15公里。1965年在挖井的堆土中采集到一批石器。其中也有楔形、圆锥形石核和石叶等典型的细石器,据说出自距地表深约10米的砂土层中,还采集到若干哺乳动物化石,但层位关系不详。这里的地层上部有早商和仰韶文化&11;>的堆积层,以细石器为代表的遗存显然时代较早。其他如山西沁水下川遗址和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这些旧石器晚期末叶的文化遗存,均包含典型的细石器,又缺乏更新世的动物化石共存。前者还出土有打制的锛状器和磨制的研磨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