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少教多学”落到实处西安市雁塔区航天二一0小学吕海花内容摘要:“少教多学”的理念已经逐步深入到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理念内涵,支持教学实践,不断开拓创新,力争改进提升,只有切实把握“少教多学”理念和教育和教学意义,掌握具体的实践方法和策略,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落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实现科学教育。关键词:少教多学理念实践创新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审慎地思考教育和教学应该走向何处科学的教育理念日益多元化,虽然切入的角度不同,或者采取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有一个相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科学教育,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一、做“少教多学”的知情者。现在许多教师对于“少教多学”仍然觉得新鲜,甚至陌生,其实这一理念早已有之。早在先秦时期,《论语-述而》中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的是要等对方实在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只有在对方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达时再去开导他简单的说就是在对方努力后再给予帮助。直接的帮助反而会使对方产生不爱思考的坏习惯。此外,《学记》中也说道:“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点。”——高明的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这都是“少教多学”理念的相关论述。而最早直接用“少教多学”来表述教育理念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提出的:“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徒劳,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可见,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对于“少教多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早都有了清晰的认识。“少教多学”的教育思想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可教之才,有为之才,在“少教多学”的课堂上,教学的重担是激活学生,是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品质都得到提高,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现代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更好地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动眼去看,动口去讲,动脑去想,动笔去写,动手去做。“少教多学”并不是以简单的时间控制从量上体现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主张有针对性地教、发展性地教、创造性地教,主张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很多时候,可以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因为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课堂,他的注意力会大大集中,对问题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尤其是对学生的思辨、思维深度、思维方法都有极大的帮助。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学情有清晰的了解,对于学习内容的重难点有准确的把握,以便在学生不会的时候学得不够的时候予以恰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金字塔,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做“少教多学”的同行者。“少教多学”的理念可以说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但是,仍有许多困惑让师生甚至家长茫然,感到无所适从,教师担心学生是否可以通过自学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是否真正开展扎实到位并富有实效,把权利还给学生是否能够按时按质完成相应的学期目标,是否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过多的试验性教育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等等。因此,会有很多的教师不愿意参与这场“革命性的试验”,有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这样的教育影响下难以“出人头地,一举夺魁”,甚至有许多没有切实参与“少教多学”学习模式的学生也对此漠不关心。这许多因素综合起来,在很多方面影响了“少教多学”的理念推广和教学实践。其实,要想克服这些所谓的困难和忧虑,最主要的力量还是来自于我们教师只要我们对“少教多学”的理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切实贯彻和实践“少教多学”的策略和方法,用我们的扎实推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