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二、设计思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近几年新课程高考的高频考点,特别是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材主要简单列举了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片面的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近代化是因为列强侵略而中国作出的反应,即“冲击——反应”模式。而“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把课堂教学主题确定为“中国主动奋斗”。为了突破这一主题,以明末清初形成的经世致用思潮为线索,设计思路,组织教学。目前学生历史学习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阅读史料、依据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差,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素养和历史学习能力,精心搜集筛选史料,依托于情景材料的设置组织教学。三、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知识与能力:能分别说出“开眼看世界”、洋务思想和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能列举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能叙述维新变法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能阐述近代洋务思潮、维新思潮与明末清初经世思潮之间关系。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料室等收集相关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分析史料并提出问题总结答案,进行讨论交流;结合相关内容,能绘制表格或者框架图梳理出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中国思想解放历程,并能归纳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性及他们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以此来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感受当时爱国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能体会到“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四、重点难点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正确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本课教学的又一重点。五、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运用自主学习方法、问题探究讨论等,让学生梳理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补充史料,激发兴趣,分析讨论。六、教法选择: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采用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七、学法指导1教师指导:课前: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进行自主学习。课中:借助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与讨论等活动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课后:结合现实问题进行追踪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学法建议:1、把握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从模仿西方的坚船利炮,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谋求独立自强之路而学习西方逐渐成为近代思想的主流,而且一浪高过一浪。2、贯穿一个主题——救亡图存。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3、注重两个联系——世界形势和国内局势。要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了解其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还要联系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了解政治经济变化对思想的影响。4、抓住三个角度——从鄙夷到师夷;从器物到制度;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阅读相关书籍,精选与本节课相关的史料,创设情境,设计课程。课前分发相关资料和探究问题。学生准备: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按小组讨论探究问题。九、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必修一学过的鸦片战争吗?对于这场战争在中国的地位,陈旭麓先生有这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