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导入新课一个秋天的夜晚,秋雨绵绵,雨水涨满了池塘。一位身在异乡的男子独坐窗前,望着外面绵绵的秋雨,思念起远在北方的妻子,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家书”式的诗歌——《夜雨寄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感受一下羁旅游子的“苦与乐”。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2、有节奏地诵读诗歌,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感知诗歌意蕴;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4、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准确把握本诗所流露的羁旅之愁和思归之苦的情思。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xíng)阳(今河南荥阳市)。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作者生平李商隐,开成二年(八三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李商隐与其夫人伉俪情深)。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最后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富于文采,情致缠绵婉曲,用典多,意隐晦。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成就最高,最为人传诵。写作背景《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把握节奏听音频,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题目解读《夜雨寄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疏通诗意君:对对方的尊称,于现代汉语中的“您”。归期:指回家的日期。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秋池:秋天的池塘。诗意: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定归期日。今晚巴山下雨,雨水涨满了池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疏通诗意何当:何时将要。却话:回头说,追述。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诗意:何时能够与你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再叙我独居巴山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歌赏析赏析: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定归期日。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君问归期未有期,夜雨寄北李商隐诗歌赏析赏析:今晚巴山下雨,雨水涨满了池子。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既写出了秋雨满池子,又暗喻了心中的愁思越发绵绵深重。“秋”字点明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巴山夜雨涨秋池。诗歌赏析赏析:此句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整体赏析:全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诗歌鉴赏思考探究1、“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诗看似平淡,实则内含丰富,请简要分析。参考:作者采用看似一问一答的方式,表现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及宦游人的乡愁及歉意,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思考探究2、“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其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参考:夜雨池涨,景中透情,烘托了秋思,委婉清新。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之景中。思考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