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婺源县詹天佑小学胡道德)一年级学生不论对什么事情都感觉很新鲜、很好奇,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利因素。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好课堂教学,造就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它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初步发展和提高呢?下面我就谈谈在这一年里来的几点教学实践体会,与同行们交流。一、巧引学生观察比较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色彩艳丽,利于吸引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和发展创新思维的目的,一年级学生的观察事物往往只注重明显的外表现象,而易忽视隐蔽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在观察中,教师如何施以必要的点拨、引导、授予观察方法,从而使观察的东西“积极地被固化而产生深刻的理解”,这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例如,在教学得数是“3”的加减法时,先出示1只红色的小飞飞鸽,再出示2只蓝色的小飞鸽,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飞鸽?怎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分别列出:2+1=3,1+2=3。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共有点只飞鸽,一个小朋友拿走了一只,还剩下几只?从而使学生能形象地理解出:从总数中去掉一部份剩下另一部份,用减法计算列出算式:3-1=2;学生对这些算式也就理解和掌握了。学生从中明白了由整体到部份的观察方法,再回过头来看加法算式含义,把两部份合起来求总数就用加法,从总的取走一部份就用减法,观察方法是由部份到整体。接着训练学生口头编出三道不同的加减法问题,在学生看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巧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积极而主动的观察、分析、比较与编题,这样他们学会了观察、分析、探究,思维得到了训练,并能大胆去编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二、注重联系生活实践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基于这个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与生活实践联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例如,教学一个数是8,比另一个数多3,另一个数是多少时,由于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能正确理解题意,见“多”就加,计算易出错。教师一味地“理论”讲解不但效果低微,而且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时教师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一年级生活圈的学生中走一走。比如,可以把上题编成一直学生熟悉的问题:“小华今年8岁,比妹妹大3岁,妹妹今年几岁?这样,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题意,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情绪大大激发,学生将以更主动的形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如果教师借机再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圈里创编类似的问题,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会在此撞起闪光的火花来!三、重视动手操作作为直观手段之一的操作,它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动手操作中,学生接触到实物,抽象的知识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学生在实际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等符合儿童生性好动、好奇心理特征的实践活动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将再次激起。在教“9+4”时,我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看怎样得出它们的总数。学生很快会说出下面几种情况:①把两部份数逐个摆,逐个数;②从“4”开始依次往后数“9”个,一个个直到数完;③从“9”开始数“4”个;④从9个里拿掉6个,和4凑成十,再加3。再让学生讨论,并要5个同学一组分别演示上述五种方法,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很容易并很快接受了“拆小数,给大数凑十”的方法,突破了“凑十法”的教学难点。又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看每折一次相对着的两条边的长短怎样,并联系实际举例说出身边和生活中所见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物体图形,再要求学生用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引导学生无意操作向有意操作转化,从而启发学生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间,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思维积极,气氛异常激烈。在动手操作时,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是“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了发现者”。这种发现,从心理角度看,亦即创见,学生自我发现的东西才积极地被“固化”而产生深刻的理解,并进而形成创新思维。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小学生开始,着眼未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