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王国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五十余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曾出门故也……年月日上午颐和园鱼藻轩,一名身着旧式马褂的男子,脑后还拖着一条不合时宜的辫子,只见他对着昆明湖,纵身一跃,沉入湖底,气绝身亡。车夫还在园门口耐心地等待着雇主,却不曾料到他已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来人们在他内衣兜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五十余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的死因,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谜团,各种猜测不断:殉清说、丧子说、妻妾出轨说、欠债说……任凭后人如何说,他还是他----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外强入侵,国家积贫,战争不断。然而,就在这样一个乱世中,却大师辈出,璨若星辰,为黑暗愚昧的中国带来了一缕缕瞩光。然今人写民国风云人物,多写才子佳人,如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还如胡兰成与张爱玲等。即使写鲁迅,也必要带上许广平和朱安。总之,没有点绯闻,没有点三角恋,没有一场旷世的恋情,在读者的眼里,人物好像就变得灰暗,失去了绚丽的色彩,即使是大师的生平也难以满足好事者的猎艳心理。私生活中缺乏感情纠缠的王国维,无论你喜欢与否,他都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个丰碑式的人物,赫然屹立。年,王国维在浙江海宁出生。家境不算富裕,却也是家学渊源。少时不仅读《四书五经》,还翻阅各种经史古籍。在父亲严苛的教育和私塾先生的教导下,青年时代的他便名扬海宁。虽父亲希望他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但兴趣不在此的他,落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岁那年,王国维到上海《时务报》报馆进行校对工作。此时,他结识了罗振玉,从而有机会到其成立的东文学社学习西方文化,也开始接触康德、叔本华等的哲学思想。后来又在罗振玉的资助下,东渡日本。罗振玉在王国维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谓亦师亦友亦儿女亲家。他对王国维的天份和学识极为看重,故屡次资助,并共同研究古文字学。年春,王国维经人推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以布衣之身出任帝王之师",后又享受在紫禁城执鞭骑马的待遇。这是何等荣耀!此时的王国维不但缓解了家人的经济困境,还有机会接触宫内大量的藏书,为他进行古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然而,好景不长,溥仪被冯玉祥赶出北京。年,在胡适的劝说下,王国维出任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在清华园短暂的两年时光里,他潜心于教学与学术研究。然时局动荡,军阀混战,学潮不断,政府的血腥镇压,弄得人心惶恐。此时的王国维,内心必有过挣扎与彷徨。由于侍奉过溥仪的缘故,难免会被划入清朝遗老的行列,再加之脑后还垂着一条辫子,更会让别有用心的人大作文章。但王国维却说: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固执的背后,既有内心的坦荡,亦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年月,王国维最疼爱的长子意外病逝,本就对王国维有一丝不满的罗振玉从王家带走了自己的女儿(注:王国维的长子娶罗振玉的女儿为妻)。两亲家彻底决裂。此事对王国维的打击颇大,丝丝悲凉不免袭来。再加之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有人苟活,有人抗争。而自己呢?孤傲的王国维,选择了自沉来抗争这混浊不安的社会。"今日干净土,唯此一弯水耳。"没有人格的自由,生等于受辱。故以一死,来摆脱束缚,获得永恒的超脱。这未免太消极!或许叔本华悲观主义的生命哲学,已浸透他的灵魂。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依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出自《人间词话》很多人知道王国维,是因为他提出的关于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这三个境界,也因此又知道了他的文学评论巨着——《人间词话》。其实,这本著作不到两万字。最初发表于年《国粹学报》,年完稿。《人间词话》即人间词论,为何叫人间呢?因为诗词及评论其实也表达的是人间的沧桑,人间的悲喜,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