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肥西县桃花中学:岳世军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教学重点: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2、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教学难点:分析结构,把握主旨,体会语言。教学设想:课前,学生按要求认真预习,把不理解的词句通过查工具书尽快解决,同时,反复朗读,找出认为有用的信息;课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培养语感,在质疑中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章中心;课后,背诵课文,归纳文言词句。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学习——讨论——点拨——练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理解文意。二、导入新课: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视频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句子停顿。2、叫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朗读,发现朗读问题,叫学生注音。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百里奚()行拂()曾()益拂()士4、检查朗读停顿,明确朗读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出示投影,明确学习要求:(1)理解课文字词,把疑难问题记下来。(2)抓住重点词和重点句子。2、小组自主学习、讨论:(1)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疏通文意。(2)小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组长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3、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教师补充。4、引导学生疏通课文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实词: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亩,天地。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士:狱官。市:集市。市:集市。任:责任,使命。恒:常常。过:犯错误。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喻;通晓。入:指国内。出:指国外。通假字:曾=增衡=横拂=弼词类活用: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经受饥饿之苦;动:使……惊动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乱:使……受到扰乱古今义: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征:古义:征验;今义:出征;喻:古义:了解;今义:比喻。虚词:于:①在;②从;③给;④由于重点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提问学生口译课文。五、三读课文,合作探究1、短文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六个人,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3、一个人经受磨练有何好处?(原句)(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5、文章一步一步是如何论证论点的?(首先:列举六位名人事例;接着:说明人才必先经过一番磨练;然后:从正面论证个人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从反面论证国家无忧患易灭亡;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短文使用了那些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7、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孟子的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文中说理层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