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农业开发及其影响;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北方农业与畜牧业的状况;新农具的创制与新技术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边疆地区的开发。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丝织业的发展;冶炼技术的进步;南方的青瓷与北方制瓷业;造纸技术的改进;造纸中心;商业的发展。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学会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归纳相关历史事实,总结诸多历史现象共同构成的时代总体状况,得出正确结论的思考方法,进一步提高归纳综合能力。2.结合乡土历史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了解与研究本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特点,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同时拓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掘其潜能。三、思想教育目标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有进一步的发展,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但是社会物质生产仍在发展,从而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民的创造,许多新工具、新技术的出现,都反映出中国人的超凡智力与钻研精神。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提高民族自豪感,并且进一步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教学要点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二、江南农业的开发1.江南农业的开发2.江南农业开发的影响3.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三、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1.北方农牧业的基本状况2.新农具与新技术3.水利事业的发展4.边疆地区的开发四、手工业的发展1.手工业发展的概况2.纺织业的发展3.冶炼技术的进步4.制瓷业的进步5.造纸业的进步五、商业的发展六、社会生活的变化(指导阅读)1.特点:胡汉交融2.饮食3.服饰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江南农业的开发。二、由于本节一开始就切入概括性较强的内容,思维强度较大。因此,本节的新课导入要有利于学生较为迅速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本章前几节的内容,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引入新课。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于学生水平普遍较一般的班级,教师应积极诱导他们归纳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如确有困难,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时地点明本章总标题,以此作为提示,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三、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本节的开篇提纲挈领地叙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这是本节内容的总纲。教师应结合时代特征,逐次展开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第一,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的突出特点。第二,庄园经济占有主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精壮劳动力的损失极大。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也就非常剧烈。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大融合的加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融合中汲入了新的发展能量,又为下一时期,即隋唐的繁盛提供了新的台阶。各民族经济交融会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另一突出特点。四、关于“江南农业的开发”在讲授本目时,教师应首先讲清六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在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小字的内容,指导学生先阅读小字部分,然后再归纳江南农业开发的表现:农业开发的地区明显扩大,闽粤地区也得到开发,其中以长江流域荆扬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农田水利兴修较多,既有灌溉、蓄洪,也有防汛的;耕作技术进步,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其次,教师要说明江南经济开发的意义。长江流域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