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运动指导个体化心衰患者康复的初步总结报告刘艳玲;孙兴国;高华;张振英;冯静;姜立清;张健;席家宁;周京敏【摘要】目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康复治疗和二级预防已经是临床共识,但用心肺运动试验(CPET)指导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国内尚少.方法:选择10例CHF完成CPET评估,随机分为两组(n=5):对照组进行没有运动;运动组增加△50%W功率运动30min/d,每周5d,共12周.在治疗前和3个月后分别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运动组12周后,运动持续时间从8min显著提高到23min(P<0.001);6分钟步行距离从394m显著提高到470m(P<0.05);生活质量评分从25分显著降低至3分(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没有显著改变(P>0.05);治疗前后的改变均显著小于运动组(P<0.01).结论:在CPET客观定量功能评估指导制定个体化高强度运动康复安全有效,值得大力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年(卷),期】2015(031)004【总页数】4页(P374-377)【关键词】心肺运动试验;客观定量评估;慢性心力衰竭;康复运动处方;恒定功率运动;运动持续时间;6分钟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作者】刘艳玲;孙兴国;高华;张振英;冯静;姜立清;张健;席家宁;周京敏【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心肺康复中心,北京10014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心肺康复中心,北京100144;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3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心肺康复中心,北京10014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心肺康复中心,北京10014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心肺康复中心,北京10014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心肺康复中心,北京100144;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3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心肺康复中心,北京100144;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脏中心,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3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是指心脏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出现组织灌注不足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表现,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014年8月公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2]显示慢性心力衰竭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为0.9%;男性0.7%,女性1.0%;心力衰竭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1.4%vs0.5%),城市高于农村(1.1%vs0.8%);近二三十年来,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已从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转为冠心病。心脏康复的概念最初由19世纪美国心脏协会成立的“工作能力评价机构”提出,随后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建立了心脏康复中心,HF患者心脏康复得到不断推广。2013年ACC/AHA指南指出运动锻炼可安全有效的改善慢性HF患者功能状态(Ⅰ级推荐,A级证据),心脏康复显著改善慢性HF患者运动能力、运动时间和生活质量,显著降低死亡率(Ⅱa级推荐,B级证据)[3]。目前国际上心脏康复已发展成以社区医院为中心,运动处方、药物治疗、健康指导、心理辅导等多元结合的康复模式。通过运动处方、去除心脏病危险因素、健康宣教等方式使患者康复效果得到巩固[4,5]。心脏康复作为重要的二级预防内容,已愈来愈受到临床医师重视[1]。世界卫生组织对心脏康复做出如下定义:确保心脏病患者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使患者通过自身努力得以在社会中维持正常角色并保有积极生活方式的活动总和,运动康复是其核心内容,因此运动耐量评估对康复指导至关重要。目前常以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exercisetesting,CPET)作为评价手段客观定量功能评估指导制定运动处方和评价康复疗效[6,7]。但目前国内CPET和心脏康复的开展和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特别心脏运动康复安全性、有效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研究不多,仍存在许多问题:⑴心脏康复参与比例很低,重视程度严重不足。⑵心脏康复开展较少,三级医院因其患者较多,周转较快,无法有效开展心脏康复。⑶患者心理因素影响,认为心脏病患者不宜进行运动康复,需要“静养”,导致患者运动能力进一步降低,危险因素不但未有效控制反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