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识谱难点"进行到底--小学中低段歌曲教学中有效突破识谱难点的策略研究【摘要】鉴于识谱过程中,教师把曲谱中的音准、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进行枯燥的大量的纯技术流的训练,学生疲于应付一个接一个的训练点而无暇顾及歌曲的情感和审美。这种纯理性的学谱训练,忽视了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情绪的渲染,不仅曲谱没学会,而且扼杀了学生学习曲谱的兴趣。因此,在这里提出:"重构识谱教学的认识,合情学习,将识谱教学活化、细化的渗透在目标理念中。"【关键词】识谱教学体验发现创造表现一、问题的提出近几年来,在人文主义倡导下的音乐课堂总是精彩纷呈,这些课大多体现出了教师的课改意识,也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了音乐课程目标的首位,讲究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但是,回顾这些课堂教学,那么多的教学环节中却没有师生交流曲谱的探讨声和学生演唱歌谱的声音,更难见品味音准、旋律等审美环节。难道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真的不需要歌谱学习了吗?难道识谱教学均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了吗?上半年我参加了区优质课比赛,课题为《小小少年》。下面是我教学设计中的部分内容,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把歌曲二声部教学的难点简化为生动的发声练习,并逐渐加深,激发学生对歌曲二声部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以电影《英俊少年》的剧情为依托,将歌曲的高低声部教学通过主人翁海因切的情绪变化这条线进行音乐形象化,通过这样的情绪渲染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歌唱中,在潜移默化中将音准、节奏等较好的把握,并在演唱中产生情感共鸣。然而,当我完成二声部难点分解以后,出示完整谱例请同学们演唱的时候,出现了尴尬一面,似乎之前的预备练习没有太大的作用,学生所面对的谱例好像是全新的。当时我就在思考,四年级的学生为何识谱水平会如此低?而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我对所教六年级的五个班进行一次调查,不认识音符、唱不准音高、不会唱谱的学生竟有一半以上。因此,这些问题就造成同学们在欣赏、学唱环节中的阻碍影响。这显然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中"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歌谱"和"能够识读简单乐谱"的要求。二、相关的研究查阅了近八年的有关音乐教学的资料记载,我发现造成学生识谱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是:1、教师把曲谱中音准、节奏、旋律、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学习进行枯燥的大量的纯技术的训练,学生疲于一个接一个的训练点而无暇顾及歌曲的情感与审美,这种纯理性的学谱训练,忽视了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渲染,导致学习歌谱成为一个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2、在纯粹唱谱面前,教师的"情"蜕变成为简单的训练指令,失范的学谱过程漠视了学生对音乐的个性阐释,将音乐的构成要素与音乐的审美情感内涵剥离,导致识谱教学成为游离于音乐内涵之外的操作程序。其实,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学科,不应该站在工具角度,而是站在培养人的高度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3、音乐考核缺乏量化的考核。很多学生甚至是音乐教师都存在这样一种观念,音乐课有不用抽考,学与不学、教与不教没有多少区别,在标准上降低了要求。三、实践操作(一)感受节奏,理解节奏节奏被称作音乐的骨骼,是音乐情绪和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滋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新课程标准也要求1-2年级能运用人声、语言、乐器或其他音源,创作1-2小节的节奏或旋律;3-6年级能创作2-4小节的节奏短句或旋律。因此,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多么的重要,下面我就谈谈具体的方法。1、结合想象,感知节奏音乐来源于生活,而节奏也产生于生活之中。节奏是将长短和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充满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动物的叫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活动中,告知学生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学生自己寻找节奏。比如: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枪声、闹钟的滴答声等。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声音,因此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