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ssion8AffectiveTeaching英语情感教学ByLanChunshou传统的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片面地理解获取知识的手段是灌输系统化,没有将知识的获取放在学习者身上,忽视了学习者心理发展的整体作用,夸大了认知的单一作用,从本质上否定了学习者心理发展的整体性。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已成为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改善人际关系。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开始关注和探讨教学中的情感缺失问题,重视和加强情感教学是素质教育赋予教师的新的使命。所谓英语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的方法。一、英语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情感是非智力因素,它提倡每一个教学阶段和每一门学科都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这是因为情感态度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直接影响各学科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将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绪置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的前沿地位。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低层次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无法实现高一层次的需求满足;他把情感需求划分在低层次需求上,而认知需求则在高层次需求上。罗杰斯(Rogers)特别强调减少教育中的威胁性,创造“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的气氛,教师应热忱地对待学生和设身处地理解学生,以保护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从心理角度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一理论要求教师和学生做好角色的心理易换。在教学活动中,努力让学生成为积极参与语言活动的主体。一般来说,学生多是以仰视的心理看待老师,在这种把教师看得高高在上的心态下,学生很难完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很难积极地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因此,营造师生间相互尊重的心理格局,成了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尊重差生人格,多给予关爱,从心理上疏导他们,以真诚的微笑和满腔热情打动学生,以赞赏的目光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增强自信心。当教师看到每一位学生都能跃跃欲施,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时,也就体验到了情感教学的快感,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英语情感教学的特征和体现英语情感教学是利用语言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进行的教学活动。这种情感因素可以分为二大类:第一类是学生的个别因素,包括动机、兴趣、自信、意志、焦虑等;第二类是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关系,包括合作、移情等。在英语教学中,应尊重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特征,采取适当的语言情感教学法,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入手,设置语言的艺术性,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增进学生的学习进取心,通过赏识教育,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新课标上强调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即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转变角色,淡化身份,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适时采取心理疏导,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要善于让学生享受成功,获取愉悦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获得移情性体验,从而能无拘无束地自主探索、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