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韩愈抽查1、2段的背诵情况学习目标基础目标:我能流畅准确地熟读全文,我能说出与韩愈相关的文化常识。拓展目标:我能准确解释3、4段相关字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及相关文言现象。挑战目标:我能总结本文涉及到的文化常识及文言知识点。全文串讲全文串讲第三段1.圣人无常师①。孔子师②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③,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④,必有我师。”①常师:固定的老师②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③之徒:这些人④行:走。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赶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2.是故①弟子不必②不如师,师不必贤于③弟子,闻道④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⑤,如是而已。①是故:所以。②不必:不一定。③于:介词,比。④闻道:懂得道理⑤专攻:专门研究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1、此段的分论点是什么?圣人无常师。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包括几方面?举例论证(1)孔子从师的行为。(2)孔子从师的言论。段解:援引圣人从师的事例和态度,进一步阐述从师的必要性和能者为师的道理。思路导引:本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作者以孔子不耻下问的从师行为为例,具体说明“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的正确态度,接着,又以孔子从师的谦恭言行为例,鼓励世人虚心从师。最后,作者提出“能者为师”的结论。所举事例典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四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好:喜爱。六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经传:经文和传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书。通:普遍。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从。行:遵从,践行。贻:赠送。被动句状语后置李家的孩子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过,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段解: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思考题1、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知识点归纳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通假字受,通“授”,传授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古今异义字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学校教育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普通人今:很多人4、吾从而师之古: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今:合成一个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词类活用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位卑则足羞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意动用法,以……为耻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意动用法,以……为羞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作动词,学习文言句式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被动句不拘于时4、介宾后置句而耻学于师。一词多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道之不传有久矣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名词)(流传,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表示“用来……的”,“……的凭借”)(表示“……的原因”)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1、作名词,有三种情况“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老师”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专门技艺人”讲)孔子师郯子……师襄(作“姓”讲)一词多义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学习、效法”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从师”讲)吾从而师之(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择师而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