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郁达夫题解:“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1、你认为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2、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3、你觉得本文哪些句子或哪些语段写得最好,好在哪里?“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1、本句用了怎样的手法?2、如果改为“来得清、静、悲凉。”好不好?阐述一下你的理由。A1:排比。A2:不好。(1)改后句速短促,不合本文语言的节奏。(2)每个形容词前都有动词“来”,营造了一种动态的美。改句使句子趋于静态,缺乏冲击感。北国之秋小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小院秋景秋院“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一椽破屋”“破壁腰”。环境清、静心境平静环境悲凉秋槐“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境静,心静境静,心悲凉秋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柳永有诗句“寒蝉凄切”,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闲话秋凉秋雨“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境静,悲凉。秋果“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小结: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作者之情和故都的秋景一样也是“清,静,悲凉”的。在作者的笔下景中有情的悲凉,情中有景的落寞。“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它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从本文选材看散文的“情”与“景”:故都的秋色客观色彩作者的心境主观色彩交融物我合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情:古今文人之秋情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片段练习:作文:(填地名)的(填春夏秋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