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历史统编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本课主要讲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概况,介绍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举措及其影响,由于北宋的防弊之政,产生了严重的三冗问题最终引起北宋的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力求缓解危机,但以失败告终,积贫积弱的北宋被金朝所灭,南宋由于始终无法在政治上有所突破,形成了与少数民族的对峙局面。(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于历史的学习有浓厚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性,并且在初中学习了三年的通史教育后已对历史大体脉络有了初步认识,一些重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已经初步掌握,但是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够成熟和深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部分已发展的区域来构建最近发展区,适时适地的引导启发,做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教学目标1.总体目标:认识两宋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概况。2.通过史料认识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形成的原因。3.能通过文字、图片、史料等资料,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能通过视频、史料,了解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评价。5.能通过王安石变法了解改革对于一个国家的深层含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北宋加强中央举措的内容及其影响,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二)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pad(二)教学方法互联网+教学法、教师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史料教学法、阅读指导法教师: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首词是为北宋所灭南唐后主李煜被俘汴京后,感怀故国的一首词,而造化弄人的是一百多年后大宋河山传到徽、钦宗时也亡了国,做了金人的俘虏,不过不同的是偏安江南的宋朝在立国初期,涌现出许多抗金英雄,其中这首词的作者便是其中一位。请大家一起诵读一遍这首岳飞的《满江红》。从词中我们能读出岳王爷誓要拾收旧山河的雄心壮志而这时候我们不禁要问:北宋一朝因何灭了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去感悟一番滋味,本课学习目标是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评价。学生一齐诵读岳飞《满江红》通过诗词引入,学生参与,使学生很快进入当时历史情境。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课前已经请同学们做了思维导图。首先,我们请两位同学起来展示和分享他们的思路。两位同学展示之后,我们不禁思考该从何处入手一探北宋究竟呢?让我们先看柏杨先生的一段话: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除非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尽弃,也就是足以使他们国破家亡的瓶颈危机。北宋王朝是否也出现了统治的瓶颈期呢,我们一起走进第一章节北宋瓶颈。当大宋王朝经历到仁、神时期,社会机器出现了一种局面,便是三冗两积。那是什么原因造就如此局面呢?找一位同学起来说一下。很好,谈到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我们则需要详细了解一番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第二是分散机构权力。首先先看加强地方控制:我们请一位同学从三方面说一下具体内容。从收精兵来看会形成内重外轻,而且定期更换驻地形成将兵两不知、重文轻武,从制钱谷来看,杜绝地方拥有较多财政。分散机构权力我们可以看一张北宋中枢机构变化图。从宰相的数量上,机构的设置都能看出加强皇权的特点,也毫无疑问形成冗官事实。冗官、冗兵又直接造成了冗费的出现,三冗又形成两积,因此北宋中期面临的既有内忧又有外患。学生思维导图的讲解学生阐述三冗两积现象的出现引领点拨学生通过思维导图串气本课前因后果。培养学生利用教材,充分提取有效信息的史料研读能力。在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下,统治者亟待改革的到来,他是谁呢?让我们从一段视频中去了解他。没错,他就是被列宁称作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1070年。王安石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