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其二一、教材分析:本组教材的专题是“中国古典名著”。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希望借助这组教材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将相和》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这个题目,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既独立完整又紧密相联的故事,通过简洁而又巧妙的过渡,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塑造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以及将相之间“和——不和——和”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先国后私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家国情怀。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独立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初读感知,学生基本能够读懂故事的意思;借助课后习题,理清文章结构不难,但是要深刻领悟主要人物蔺相如在国家大义前的“勇敢机智”尚有难度,因此,根据课文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这节课将教学重难点定位于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联读”的方法阅读课文,通过“发现相同”——“同中寻异”——“发现不同”——“异中求同”等教学环节实现对课文全方位、各层面以及课内外的联读,通过对课文内容有机地整合与比较,升华对蔺相如在国家大义前“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感悟,扎实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指导书写“璧”、“荆”等生字。2.学习运用联读法阅读经典历史故事,在联读中丰满对人物的认识,引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三、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熟读课文,了解故事主要内容。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题解疑。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揭示《将相和》是一个历史故事以及它所发生的时代,点明课文的出处。)(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课前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指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个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3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侮辱拒绝击缶;(指名读正音齐读)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功)(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3.这3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起因——发展——结果)4.小结:我们读出了故事之间的联系也就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这样一篇名著改编的课文,仅仅读个大意够不够?(不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