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广水市关庙镇中心小学李建伟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有序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3、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重点: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运用圆柱体的体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学生经历并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学具:学具:已切分的45个圆柱模型,学生自己收集到的圆柱。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导入】(一)激趣导入1、创设情境:李老师想买一个蛋糕,到了蛋糕店他发现有两款蛋糕比较不错,而且价格相同。这时他犹豫了,买哪款蛋糕更划算呢?你能帮他选一选吗?(课件显示蛋糕已知条件)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办?预计:分别求出两款蛋糕的体积再比较大小就可以了提问:我们会求长方体的体积,关键是圆柱体的体积怎样求呢?预计:(1)排水法。(2)底面积乘高。2、提出问题:列举排水法的局限性,你知道圆柱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活动】(二)探究新知引发思考: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计算出它的体积呢?【活动1】自主学习。请你拿出学具,动手拼一拼,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拼的。【活动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以下问题。(1)圆柱体通过切割、拼凑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2)转化后的长方体与圆柱有什么关系?(3)由此得出什么结论?(把讨论的结果写在卡纸上)【活动3】汇报交流:(1)各小组汇报成果。(2)课件演示推导、论证成果。【活动4】独立思考(1)已知圆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2)已知圆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3)已知圆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4)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矫正,说思路。【练习】(三)目标检测【目标检测1】看图列式不计算6分米12平方分米.3分米6分米分米7分米分米2【目标检测2】只列式,不计算。①底面积45平方米,高3米②底面圆的半径是3厘米,高4厘米③底面圆的直径是6分米,高8分米④底面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知识应用】(四)问题解决1.帮助李老师解决选买哪款蛋糕更划算问题。2.请计算你收集的圆柱体的体积【总结】五、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学反思一、创新生活情境,为整节课的教学服务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生活中买蛋糕的情境,自然地产生了“计算它们体积的大小比较”。由此带出本课的核心问题“计算圆柱的体积问题”。再接着马上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自然过渡,让学生猜测是否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将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二、建立切拼表象,渗透极限思想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学生得到的是已切分的45个圆柱模型,学生很快就能将圆柱模型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模型,紧接着我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把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接着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以下问题:一是圆柱体通过切割、拼凑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二是转化后的长方体与圆柱有什么关系?三是由此得出什么结论?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经历操作过程,课件又展示切拼过程,对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更深刻。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三、练习设计有梯度,弱化繁琐计算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在设计练习时我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复思考,我概括出四种类型: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计算圆柱体积;已知圆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已知圆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已知圆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针对本节课知识,用图形和文字两种方式出示练习,安排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差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饱,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这节课,在设计上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以学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