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一中高二年级导学提纲语文一轮复习诗歌梳理007编写:吴荷荫审核: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姓名:考号:语文一轮复习诗歌梳理007《秋兴八首(其一)》《登高》第1学时共1学时一、学习目标1.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这两首诗。2.能翻译全诗并分析其主要技巧、赏析其艺术特色。二、学法指导1.独学:独立完成任务1、2。(长篇:识记重点字、词、句)2.群学:归纳总结借景抒情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三、知识链接1.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2.《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重阳节在夔州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3.近体诗知识(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4.诗歌中的情景关系借景抒情是情景关系最为分明的一类。写景和抒情具有相对独立性,通常模式是先写景后抒情,也有特例。乐景哀情和哀景乐情的特殊手法通常出现在这一类型的诗歌中。触景生情由眼前之景触发某种特定情感,写景和抒情具有相对独立性,先后顺序固定。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了抒发既定情感而有意寻找可以抒情的景物,后者往往是被随机的景物即时触发某种情感。情景交融在整首诗中情和景融合的非常充分,在同一联甚至同一句中既有写景也有抒情。寓情于景字面上以写景为主,不易发现抒情的痕迹,情感借助写景本身得以表现,功夫下在比较隐晦的地方,比如词类活用或者副词使用等,比较容易设计炼字题。四、自测试题任务1.翻译这两首诗。《秋兴八首(其一)》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登高》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第1页共2页襄阳一中高二年级导学提纲语文一轮复习诗歌梳理007编写:吴荷荫审核:高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