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中语文徐永约名师工作室“深悦读”之小说教学高中语文必修5第3课《边城》导学案(教师版)册亨县民族中学黄成姣【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2、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并能辨析运用3、理清本文思路,能叙述本文的故事情节。4、学习从语言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从语言入手,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培养语言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按“梳理情节,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课堂小结”的过程进行;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与教师点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社会背景,体会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艰辛与顽强乐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理解小说描绘的风情美与人性美,激发对人生、生活、社会的热情【学习方法】阅读、讨论、探究。【学习重点】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理解翠翠身上集中表现出来的“爱”和“美”的人性特质。【学习难点】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沈从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他的作品“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弘画卷”。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1贵州省高中语文徐永约名师工作室“深悦读”之小说教学作的中心。他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边城》就是代表。二、《边城》创作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