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可克与千克学校:古湾小学年级:二年级代课教师:侯文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克和千克科目:数学教学对象:二年级学生课时:第一课时提供者:侯文文单位:保密一、教学内容分析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这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让学生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为他们年龄小,具有好动、好玩、好奇心强的特点,生活中主动观察学习的意识不强,对克和千克的直接接触很少,所以教学中要在情境的创设和知识的直接感悟上下功夫。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教学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本节课要注意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和体验。教学中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变成教学资源,将学生置入于学习新知相关的情境中,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抓一抓等活动,逐步建立质量观念,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2、了解使用天平和秤的方法。教学难点: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导入问: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有没有买过水果?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通过用秤称我们可以知道物品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瞧!小美和妈妈正在超市里买东西,(播放主题图中的情境)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小结: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生活中会用到斤、两和公斤等质量单位。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板书:克和千克师: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问题。(选好水果后,拿到秤上称,然后再付钱)学生可能回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斤、公斤、两作单位。齐读数学小精灵告诉我们的话: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或千克。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出本课课题。充分利用主题图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探究新知学生认真观察物品图片。找出物品标签的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1、认识克(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出示一袋方便面、一包食盐和一袋大米的图片,要求学生寻找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请学生拿在手中掂一掂。问: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小结: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符号“g”表示。板书:克(g)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你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看!老师这儿有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2)掂一掂,感知1克师:请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2分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它的轻重,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师:请大家在各自的盘子里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问: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你怎么学生掂物品,谈感受。学生掂硬币,说感受。学生活动,交流探讨出找大约重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