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强化一板块模型问题特点:该类问题一般是叠加体的运动,一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相对滑动,它们之间的联系即相互间的摩擦力,运动一段时间后达到共同速度,或具有相同的加速度,达到相对稳定状态。该类问题过程较多,需要搞清各过程间的联系,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建模能力和过程分析能力,能综合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题。属于高考热点和难点问题,难度较大。策略方法:抓住两物体间的联系,靠摩擦力联系在一起,对两个物体分别做好受力分析,对于是否相对滑动难以判断时可采用假设分析的方法进行判断,用相互间的作用力是否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来判断是否相对滑动。搞清其运动过程,画出对地运动的过程示意图,帮助分析运动过程,搞清对地位移和相对位移之分;必要时画出两物体运动过程的v-t图象帮助解决问题。解题步骤:→↓→↓→水平面上的板块模型例1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在木板右方有一墙壁,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4.5m,如图(a)所示。t=0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直至t=1s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已知碰撞后1s时间内小物块的v-t图线如图(b)所示。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m/s2。求:(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及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2)木板的最小长度;(3)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解析](1)根据图象可以判定碰撞前小物块与木板共同速度为v=4m/s碰撞后木板速度水平向左,大小也是v=4m/s小物块受到滑动摩擦力而向右做匀减速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2g=解得μ2=0.4木板与墙壁碰撞前,匀减速运动时间t=1s位移x=4.5m,末速度v=4m/s其逆运动则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可得x=vt+at2代入可得a=1m/s2小物块和木板整体受力分析,滑动摩擦力提供合外力,即μ1g=a可得μ1=0.1(2)碰撞后,木板向左匀减速,依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1(M+m)g+μ2mg=Ma1可得a1=m/s2对小物块,则有加速度a2=4m/s2小物块速度先减小到0,此时碰后时间为t1=1s此时,木板向左的位移为x1=vt1-a1t=m末速度v1=m/s小物块向右位移x2=t1=2m,此后小物块开始向左加速,加速度仍为a2=4m/s2木板继续减速,加速度仍为a1=m/s2假设又经历t2二者速度相等则有a2t2=v1-a1t2解得t2=0.5s此过程,木板位移x3=v1t2-a1t=m末速度v3=v1-a1t2=2m/s小物块位移x4=a2t=m此后小物块和木板一起匀减速运动二者的相对位移最大为Δx=x1+x3+x2-x4=6m小物块始终没有离开木板,所以木板最小的长度为6m(3)最后阶段小物块和木板一起匀减速直到停止,整体加速度a=μ1g=1m/s2位移x5==2m所以木板右端离墙壁最远的距离为x1+x3+x5=6.5m[答案](1)0.10.4(2)6.0m(3)6.5m方法技巧:板块模型相关问题滑块—木板类问题涉及两个物体,并且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滑块从木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若滑块和木板向同一方向运动,则滑块的位移和木板的位移大小之差等于木板的长度;若滑块和木板向相反方向运动,则滑块的位移和木板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木板的长度。该模型涉及两个物体、多个运动过程,并且物体间还存在相对运动,所以解题的关键是确定各物体在各个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注意两过程的连接处加速度可能突变),并找出物体之间的位移(路程)关系或速度关系。求解时应明确联系两个过程的纽带,即每一个过程的末速度是下一个过程的初速度。斜面上的板块模型例2下暴雨时,有时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某地有一倾角为θ=37°(sin37°=)的山坡C,上面有一质量为m的石板B,其上下表面与斜坡平行;B上有一碎石堆A(含有大量泥土),A和B均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假设某次暴雨中,A浸透雨水后总质量也为m(可视为质量不变的滑块),在极短时间内,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减小为,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减小为0.5,A、B开始运动,此时刻为计时起点;在第2s末,B的上表面突然变为光滑,μ2保持不变。已知A开始运动时,A离B下边缘的距离l=27m,C足够长。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