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领域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将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载体,对产教深度融合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协同创新平台在应用型大学中的基本定位,明确了搭建平台对提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等的重要作用。阐述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从学科建设范畴探索实践,借鉴产教融合理念,围绕共同目标,配合协作,资源互补,促进与科研院所、企业、及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聚焦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为科技创新整合组织模式,分层次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自我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协同共赢,科研水平与企业活力相互融合,共同介入人才培养的过程,推进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获得实效。标签:协同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应用型大学自教育部2013年开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战略以来,现代职业教育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格局实施了战略性调整。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氛围。《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也对协同创新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开展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是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共赢、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这将为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开展好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是摆在各应用型大学面前的重要工作。所以即要看清形势的发展,更要重视协同创新平台在经济领域的关键作用。一、协同创新平台与产教融合的关系(一)产教融合与协同创新平台内涵联系关于产教融合是什么,目前尚未有人给出明确的定义,从公开发表的文章和国外教育体系来看,最早是德国《职业教育法》①把产教融合作为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明确规定了教育与经济、劳动、行业组织共同协商制定职业教育法律、标准规范、共同负责规划决策、组织实施等工作,同时对各方面的职责、义务、工作方式也做出了具体规定。刘立新认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把产教融合作为基本理念,从职业教育宏观、中观到微观管理、职业教育相关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过程都按照这一理念进行,从而为职业教育工作的推进和人才培养过程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1]。我国最早提出产教融合的说法是江苏无锡市技工学校,该校的说法是与生产实习紧密结合的产品,以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产品意识时间观念和动手能力,这里产教融合是狭义的概念。2007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国劳动保障报》等报刊报道了紫琅职业技术学院、青岛技师学院等院校时,用到了“产教融合”的概念,但也没有明确阐述产教融合的内涵。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时提出“促进产教深度合作”的要求。这一概念逐渐演化为“产教融合”。此后对产教融合的研究才逐渐多起来,但始终没有给出具体解释。陈年友将产教融合内涵归纳为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2]。1965年,Ansoff研究企业的多元化问题时提出了协同的思想,主要是指组织各事业部门间的协同[3]。HermanHaken在1971年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并在1977年提出了“协同学”的理论框架。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4]。世界上许多强国已经用他们的经验和实践证明,高校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19世纪德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导向、“研学”协同的研究型大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就开始参与政府主导的技术创新活动。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又推出了先进技术计划,按照集团化的方式对申请项目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管理和支持,确保产学研合作组织内的各个主体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