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中存在诸多难题亟待解决,譬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育实践应试倾向明显等,打造优质均衡教育的探索一直在进行。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挥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各自优势能够为解决这些困境提供契机。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所追求的理想形态就是兼具人性化和智慧化特征的智慧教育2.0。智慧教育指的是依托于教育信息技术所打造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培育受教育者的智慧。智慧教育的理念对教育实践具有正面的推动作用,但是上述只是智慧教育的第一层次,可以把它称为智慧教育1.0。而智慧教育2.0则更进一步,它依托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深度融合,精准高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化成长。智慧教育2.0的核心发展就是超越对一般信息技术的整合,直接把高级的信息技术即人工智能完美融合到教育活动中来。由于人工智能发展尚处于弱智能阶段,其发展的具体路径仍需探索,对智慧教育2.0“”的现有认识还处在盲人摸象阶段。但是基于现有对教育实践、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反思认识,能够勾勒出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后生成的智慧教育2.0的初步理想形态。一、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智慧教育2.0目标将侧重学生软素养培育把个体成长需求的核心素养分为软、硬两类,只是一种粗线条的宏观区分,“”可以把学生的读、写、算等直观外显的素养称之为硬素养,相对地,把学生的自省能力、坚毅品性、人际能力、领导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情感力、道德力和合理价值观等称之为软素养。对照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和主要表现描”“”“”“”述,研究发现,在国家厘定的这些关键的高级的共同的素养系列中,大多数“”素养可以归入软素养范畴。由此可知,与传统工业社会重视对学生读、写、算等基本的工作领域需要的硬实力培养不同,软素养是当今社会,尤其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当下教育目标的重点。当前的教育太过强调知识与(考试)技能,工业社会所需的读、写、算培训遮“”蔽了坚毅品性、人际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道德价值观等软素养的培育,而软素养正是人类区别于人工智能的独一无二的品质。那些耗费大量时间强化的、基于读、写、算的知识记忆和重复性技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将会被人工智能轻易取代,因为人工智能不只能做到这些,且比人类更精于此,人工智能完成此类工作会更加精确、快速、稳定,且不知疲倦。所以,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智慧教育2.0应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人类的优势领域,即学生各项软素养的培育上,而把人类智能所不擅长的、做繁重而重复工作所需的硬素养培育放在次要地位,前者将成为智慧教育2.0的教育重心。这种“”“”教育重心由硬素养训练向软素养培育的转变是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必然选择,也是人工智能为人类所提供的解放,更是对现有教育所导致的人的不和谐发展进行反思的结果。二、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智慧教育2.0组织方式将趋向个性化教育传统或者说现有的人类教学组织方式是批量化生产,同一年龄段学生坐在同一教室里,使用同样的教材和教学资源,由同一位教师按同一个进度来开展教学活动,并使用同一种教学评价工具来衡量学生的掌握程度。这就是夸美纽斯所谓“”的班级授课制,它应人类工厂作业对大量技术型工人的需求而生,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并且这种教学组织方式自身也复制了工厂盛行的批量化生产原理,其最大缺陷就是对受教育者独特性成长需求的漠视。学生成长在不同个体之间,横向上的多元智能组合是不同的,纵向上的各种“”智能成熟期也不尽一致。特别重要的是,学生在接受正规教育前并不是白板一“”块,个体接受学校教育前的经历以及由经历所导致的意义生产即价值观念、道德素养生成等都不尽相同,所以班级授课制可以为工业社会培养技术工人,但对个体的丰满和谐、个性化成长不利。然而个性化教育不只是需求高昂成本,在工业社会也缺乏技术上的支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为教学组织方式趋向个性化教育提供可能。人工智能可分析每位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数据,精准鉴别其知识水平、个人偏好、学习需求,据此调整每位学生的学习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