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雁五华县水寨中学语文组钟华波学习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2、理解并掌握鉴赏咏物诗的基本方法、步骤。3、扩展补充咏物诗的相关知识。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进士。在江西、淮南诸使幕做过十年幕僚,后任黄州、池州等地刺史。曾内调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作者介绍《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诵读吟咏鉴赏咏物诗的一般步骤1、写了什么物?2、有什么特点?(分析外在特征:形态、色泽、气味、环境等内在品质:理想、志向、品格等)3、怎样写的?(常见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4、为什么写?(情感、主旨)结合鉴赏步骤,赏析本诗。1、写了什么物?2、在诗中此物有何特点?(为何哀:虏弦开,胡人拉弓控弦射雁)3、本诗是怎么表现其特点的?情景交融: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凄清昏暗的汉宫之上有孤雁悲鸣,更现雁的凄凉仓皇之状。拟人:“哀”、“须知”、“岂逐”、“莫厌”体现对“早雁”的同情关切。(早雁)哀、四散惊逃。结合鉴赏步骤,赏析本诗。4、本诗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明确:从本诗写作背景可知,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诗人借写四散惊逃的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暗含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注意多角度理解诗歌复杂的情感)小结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人民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知识扩展:咏物诗写什么如何写所咏之物所言之志所用之法可咏之物《佩文斋咏物诗选》、俞琰《咏物诗选》以及现在的《历代咏物诗词典》等,都把咏物诗依照描写对象的不同细致地分为很多类别。如《佩文斋咏物诗选》一书,在多达14590首选诗中,分天、日、月、星、河汉、风、雷电等486类,附类49类;《咏物诗选》则分为天地、岁时、居处、草木、鸟兽、丽人、器玩、昆虫、鳞介等30部,《历代咏物诗词典》所收录的咏物诗达3000多篇,一分为30类,700余细目,将咏物诗的门类罗列殆尽。——《南朝咏物诗研究》常见可咏之物动物、植物、器物、日常用品、自然现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扇烛台乐器摆设风云雨雪日月星辰分类所言之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泾溪石险人兢惧,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单纯咏物托物言志托物喻理托物讽世《咏柳》贺知章《石灰吟》于谦《泾溪》罗隐《官仓鼠》曹邺托物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大序》墨梅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鄙弃功名利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包含志向、志趣在内的,包括作者通过咏物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在内情和意。托物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大序》画菊郑思肖①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①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下纳,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不娶。宋亡之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