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核心素养的实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简称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质是对“面向未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思考。可以说,这并非一个新话题,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及学者都进行过深入讨论。但其内涵又是一个新话题,时代的变化赋予这一问题以新的答案。从这一角度来说,关注和研究核心素养问题,实际上是在思考社会环境变化与学生发展的关系问题。社会环境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会对学生的素养发展提出各种挑战,而教育是维持二者之间平衡状态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面对更富挑战性的时代格局,为了保障学生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成功地应对未来挑战,到底应该培养他们具备哪些核心素养?近年来,来自社会各界不同领域的人士都对核心素养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并展开热烈讨论。那么,应该如何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它对教育有怎样的启示深入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对于准确回应发起核心素养研究的初衷——培养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科学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素养”:走向整合,重视培养“完整人”核心素养不等于“知识人”,也不等于“技术人”,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的表现需要基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中,是素养的知识、能力、态度等不同成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整合表现。例如,有的学生非常善于查找和使用各种信息,这是否意味着这个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答案是未必如果这个学生在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没有遵守信息使用的伦理道德,未经信息拥有者的同意就擅自使用,那么只能说其具有信息检索技能,但不具备信息素养。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人,不仅能够有效地获取有用信息,批判性地评估信息,准确并且有创意地使用信息同时还具有信息使用的伦理道德意识和安全意识。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不仅是知识、能力、态度等不同成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整合表现,也是不同素养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的整合表现。在具体的问题情境解决过程中,单纯依靠某一种素养的情况比较少,绝大部分的问题解决需要借助于不同素养的整合作用。不过,某一种素养可能在某种情境下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另一种素养可能在另一种情境下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素养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不同素养之间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不能进行重要性的排序与比较。核心素养的价值功能具有整合性,兼具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意味着对核心素养指标的遴选,不仅要考虑到来自未来社会外部环境的挑战,如经济全球化趋势、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等,还必须考虑到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发展需求,选取的指标要同时满足学生在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要。核心素养的整合性,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全人”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首先,重视态度、情感、道德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的价值。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对“素养”的理解偏重于认知层面,强调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凸显态度、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强调素养的认知层面和非认知层面通过对国际文献的梳理发现,无论是东方文化背景下把“道德价值观”作为核心素养指标单独列出,还是西方文化背景下将其融入每个素养的内涵界定中,都凸显出对道德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其次,重视核心素养的整体效应,把握好不同素养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发现,尽管各国际组织、国家或者地区所遴选的指标类型和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主要包括三个领域即文化修养、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其中,文化修养是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核心素养体系的价值导向,掌握文化基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自主发展、更有效地参与社会。核心素养不同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表现出来的整合效应就是核心素养。从这个角度看,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素养指标,也不等同于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