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内控体系的6步法第一步:内控组织搭建与人员培训首先,组织保障是建立健全内控的首要条件,根据《基本规范》的定义:内控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只有有了全员参与,内控方能行之有效,明确了各机构在内控决策执行以及监督中的工作职责。构建内控体系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将控制无缝嵌入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等各环节的工作中所以除了成立专/兼职部门负责组织内控的建立与持续改进外,搭建内控组织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在各部门指定内控人员来负责本部门的内控建立与落实。其次,内控建设要得到企业各层级员工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宣贯与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宣贯让各利益方了解内控的意义,通过培训让内控人员理解和掌握内控的理念和方法论,在企业内营造管控的氛围,为内控建设奠定基础。第二步:确定内控建设的目标与范围内控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是长期持续改进的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笔者建议,在初期主要围绕财务报告真实准确的目标来构建内控体系,再逐步进化为全面风险内控体系。内控建设围绕公司层面、业务层面、信息系统层面三个层面展开,企业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经营目标、基本业务类型、组织架构、职责分工来确定内控体系的建设范围公司层面建设以解读战略目标为起点,如某公司的战略目标之一是“为把公司建设成长健康、业绩优良、回报理想的上市公司而努力奋斗”,相应的经营目标是“公司组建为上市公司”,那么“公司治理”与“合规管理”就是公司层面重要事项。业务层面建设范围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判断。定量方法从财务报告出发,确定重要性标准,如税前利润的5%或资产总额的1%(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对超出此标准的会计科目再辅以定性判断。如:是否存在较大的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是否具有较强经营风险,管理层是否关注,往年审计是否有重大发现等。将所确定的重要会计科目映射到相应的业务流程,如“收入”映射到“销售”,“成本”映射到“生产”与“采购”,“工程物资”与“在建工程”映射到“工程项目”,再对这些重要的流程进行梳理,确定内控建设的子流程/事项。信息系统层面建设包括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第三步:风险评估确定了重要的流程/事项后,要充分考虑对其目标的实现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内外部因素,真正认识到这些风险再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设计经营管理的关键控制活动,从而将风险降低到可控且可接受的范围内。可以说风险评估师内控建设的依据。具体实施可由内控专/兼职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采用“调查问卷”、“头脑风暴”等方法来识别风险并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来评价风险,对风险进行排序,企业对不同水平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措施,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环节上,而不是关注企业管理中的所有细小环节。第四步:设计关键控制活动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设计关键控制活动是内控建设的核心环节,建议推进方式如下:(1)针对第二步中确定的重要流程/事项,分析企业内控现状,确定现有控制点,描述现有的控制措施与方法,并相应归集有关的规章制度;(2)根据业务流程/事项中存在的风险,参照五部委的监管要求与最佳实践,分析内控设计中的差异。确认现有的控制环节与方法是否可以规避存在的各种风险,找出现有控制措施中的缺陷与遗漏,设计整改方案;(3)落实到相关部门/责任岗位,固化到内部控制手册中;(4)补充完善相关制度。如某企业合同评审与审批流程中,现有的控制措施是企业财务部门和相关专业部门对其经济、技术条款进行评审,报领导审批执行,对法律风险的控制缺失,针对这种状况,建议在合同评审时由总经办合同管理岗对法律条款进行审核,出具专业意见后报领导审批。以流程和风险控制矩阵形式固化在内控手册中,并相应修订《合同评审程序》及相关实施证据《合同评审表》。需要注意的是,控制活动设计不仅包括业务层面的设计,也包括内部环境、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公司层面以及信息系统总体控制的设计。第五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