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分布正确的是()解析:图示区域为南美洲南部地区,山脉为安第斯山脉,甲、乙、丙三处都位于西风带,由于受到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为温带荒漠。答案:B2.图中乙、丙两处植被的分布主要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解析:由于受地形影响,乙、丙两处植被不同,所以其分布为非地带性现象。答案:D(2012年临沂模拟)读北半球某森林带分布上限与经纬度的关系图,回答3~4题。3.该森林带是()1A.常绿阔叶林带B.常绿硬叶林带C.落叶阔叶林带D.针叶林带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森林带在低纬度地区分布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而在平地上,主要分布在纬度大于60°的地区,说明其是比较适应高纬生存环境的针叶林带。答案:D4.形成该森林带自沿海向内陆分布高度逐渐升高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光照D.地形解析:由图可知,该森林带在不同的经度地区分布的高度也有差异,大体是沿海地区的分布海拔较低,内陆地区的分布海拔较高,这是由于沿海地区水分条件较好所致。答案:B(2012年杭州模拟)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完成5~7题。5.按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甲—丙—乙解析:山麓地区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的水平带一致,同一自然带的分布,纬度越高,其海拔越低。答案:A6.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B.水分C.坡向D.地形解析:不同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差异,影响因素是热量和水分条件的组合,热量因素是主要的。答案:A7.丙图中苔原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B.海拔高度低C.处于阴坡D.处于背风坡解析:苔原带的缺失是由于丙山所在的纬度低,气温高,而山脉的高度不够,达不到苔原带所需要的较低温度。答案B(2012年淄博检测)下图为“四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甲地位于南半球,其余均位于我国。读图回答8~9题。28.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凋零时,四地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序是()A.甲>丁>丙>乙B.丁>甲>丙>乙C.乙>丁>甲>丙D.丁>乙>丙>甲解析:甲地位于南半球,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热带草原)凋零时为北半球夏季,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甲地昼最短,从乙丙丁三地的基带可知三地纬度是丁>乙>丙,故四地昼长为丁>乙>丙>甲。答案:D9.丙地可能是()A.天山B.秦岭C.大兴安岭D.阴山解析:丙地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北坡为落叶阔叶林,属于北温带。答案:B(2010年海南高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10~12题。10.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A.较暖、较湿B.较凉、较湿C.较凉、较干D.较暖、较干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在3000m以上东坡的高山常绿灌丛草甸带海拔分布比西坡低且跨度大,说明东坡气温较低,降水较多,故选B。答案:B11.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A.干冷北风B.干热南风C.上升气流D.下沉气流解析:从图中可知,在东坡1500m以下河谷是干旱河谷,说明该处河谷主要受下沉气流影响,天气晴朗,降水少,故形成干旱的自然特征。答案:D12.该山可能位于()A.四川B.新疆C.安徽D.山西3解析:此山有常绿阔叶林带且海拔在1500m以上,故该山可能位于四川。答案:A(2012年盐城模拟)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及“植物景观照片”。回答13~15题。13.对自然带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沿X方向湿度减少B.沿X方向热量减少C.沿Y方向湿度增加D.沿Y方向热量增加解析:读图可知:X方向为南北方向,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Y方向为垂直方向,海拔升高热量减少,湿度变化无明显规律。答案:B14.照片显示的植物常见于()A.①B.②C.③D.④解析:照片为热带雨林的典型板状树根。答案:A15.与③自然景观类型一致的地区是()A.山东丘陵B.江南丘陵C.德干高原D.巴西高原解析:纬度40°~60°大陆东西两岸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答案:A(2012年广东联考)读我国27°N局部地区剖面...